大凉山之行(六)——邂逅毕摩与彝族文化


标签:
毕摩彝族文化崇拜服饰婚姻 |
分类: 原创-摄影与文学《随笔》 |




















大凉山之行(六)——邂逅毕摩与彝族文化
芝
随着外出摄影次数的增多,渐渐悟出,出行之前要先做好功课,了解当地的文化与风俗,特别对少数民族地区更是如此,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尽量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做到少留遗憾,哪怕只是粗浅的查阅和阅读,都会让你有所斩获,都不会让你碰到具体景物时一脸的茫然,或盲目的乱拍。你会有一种久别重逢的感觉,还会有一种“哦,原来你在这里呀”的欣然。
初冬的大凉山阳光明媚,树上的黄叶依旧装饰着大凉山这个被人称为“太阳的部落”的地方。
2016.11.22这一天,当我们气喘吁吁的爬上美姑县依果觉乡木尔村的山头,一家一家的走访时,意外的走进了毕摩的家,依旧是土坯房,只是土屋的外墙上,高挂着的一张张牛羊皮,彰显着与众不同的气势;屋内依旧是昏暗的,从小小的天窗上射下来的一束蓝光,犹如佛光,照耀着彝族的子民们;依旧是地上三石鼎立的火盆,红色的火焰摇曳着,舔舐着锅内煮着的坨坨肉;依旧是热情的主人端上他们自己家酿造的米酒敬客人,这用大麦酿造的,甜甜的,带着麦香,里面的大麦有点嚼头。这就是彝族的风俗,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每逢有客人到来,都要给客人敬酒。
与其他家庭不同的是,毕摩的家热闹非凡,来的客人络绎不绝,基本都是晚辈。不知是不是受到现在社会的影响,毕摩会给那些年轻人发压岁钱。毕摩老人不太会说汉语,但脸上一直挂着微笑,看得出这是一个受人尊重的老人。
经卷的纸张像是快要风化了,泛着黄色,薄如蝉翼,经卷上画有观音菩萨,旁边是日月相伴,下面有两只孔雀,两边是彝族文字……据其在外打工的儿子介绍,毕摩经书繁多,这仅仅是其中的一种。彝文是一种古老的音节文字,一个字形代表一个意义,从结构上看,形如象形文。我小心翼翼地翻动着这些历史的画卷,它,把我带进了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
这是一个血脉相对单纯的民族,在4500多年里一脉相传,生存至今。这是一个有着多种崇拜的民族,主要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比如经卷上所画的菩萨、日月、孔雀。
自然崇拜中,最主要是对精灵和鬼神的信仰,有“灵魂不死”的观念,认为人的灵魂能离开人的形体而存在,生时灵魂附体,死后灵魂游荡在人间。而毕摩正是通过念诵经文与神、鬼沟通,充当人们与鬼神之间、祖先之间的矛盾调和者。
你或许会问,什么是毕摩?其实,“毕摩”是彝语的音译,"毕"为"念经"之意,"摩"意为"有知识的长者"。"毕摩"就是指专门替人礼赞、祈祷、祭祀的人,学界大多称他们为祭司。
彝族人从古至今都认为毕摩是"智者",是知识很丰富的人,毕摩神通广大,学识渊博,不仅有作毕、司祭、行医、占卜等主要职能,还兼有整理、规范、传授彝族文字等文化职能,撰写和传抄包括宗教、哲学、伦理、历史、天文、医药、工艺、礼俗、文字等典籍。毕摩在彝族人的生育、婚丧、疾病、节日、出猎、播种等生产生活中起着主要作用。毕摩既掌管神权,又把握文化;既司通神鬼,又指导着人事。在彝族人民的心目中,毕摩是整个彝族社会中的知识分子,是彝族文化的维护者和传播者。
可以说毕摩在彝族既是神一样的人,也是人一样的神,在他们的生活与生命中,毕摩无处不在,毕摩文化无时不有。
在毕摩的宗教活动中,毕摩们自身形成了一套约定的规范,比如毕摩不能言而无信,不能嫌贫爱富乱取毕酬,不能乱伦,不能随意减少仪式程序,不能乱点牺牲用物,不能不守毕道毕约,不能受贿,不守信用的毕摩可诛之。同时,民间不能随意与毕摩开玩笑,不得侮辱毕摩,杀毕摩者罪加一等。凡此等等,不但规范着毕摩的行为,而且规范着民众的行为。
据说我们见到的这个老人是很有威望、很了不起的毕摩,遗憾的是没看到他施展魔法的场面,也没看到毕摩的法衣、法帽以及法器。他的儿子不太好意思对我们说:“这些都是迷信。”或许他是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或许他是谦虚,但他应该知道这些古老的、博大精髓的彝族文化有着怎样的厚度,或许这其中有些是属于迷信,但更多的应该是让人们拥有信仰,拥有活下去的理由。
我们再从彝族人的服饰上来看看他们的审美取向及文化,应该说彝族服饰古朴、独特,较完整地保持了传统服饰的文化特征。女上衣均为右衽大襟衣,下穿百褶裙。男女老幼皆披擦尔瓦、披毡,裹绑腿,套毡袜。女人大多喜欢戴银饰。
当我碰到这位老人时,她的服饰超出了我的认知范围,我下意识的按动了快门,尽管她的嘴上带着残渣,可那蓝白碎花相间的上衣,多像是一件上好的青花瓷,与藏蓝色的丝绒帽和藏蓝色的丝绒裙相配,真是无比的优雅!我不知道这些花色在彝族人的风俗里有着怎样的象征意义?也不知道这与彝族图腾崇拜的多样性是否有关?但我知道这与其居住的生态环境息息相关 ,也与其民族文化紧密相连。能有此品味,真的很不一般。有时我们真的不必把自己看的太高,真正的品味或许就在民间,艺术或许就在平实的生活中。
后来才知道传统彝族崇尚和喜爱的颜色是白色、黑色和蓝色。而不是现在人们所说的红、黄、黑。彝族传统服饰几乎找不到黄色和红色,注意,这里说的是“传统服饰”,也或许现在的彝族服饰和颜色有所改进,也或许不同年龄层所采纳的花色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来自于彝族先民对自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逐步丰富的过程。
再来看另一老人肩上背小孩用的背带,上面用青色和绿色丝线绣的图案,搭配的是如此的协调,那种过渡一点都不突兀。据说挑花刺绣是彝族服饰的特点,彝族妇女几乎人人都是挑花刺绣的能手。我想,这些刺绣一定带着浓厚的彝族色彩和生活气息,所以,它给人以素雅平和的感觉。
遗憾的是,现在的彝族人除了有一部分老年人还在穿彝族服装外,已经很少看到这一有着民族特色和传统风格的服装了,不知这是时代的进步还是退化?但我想,保持本民族的风格或许更时尚,更具特色,也更能让人们感受彝族的文化。但愿这一民族特色不要遗失才好。
看到这张图时,你想到了什么?是食物?是人吃的?还是牲畜吃的?我不知道,但将它放在墙头上晾晒,估计是给人吃的,难道是苦荞麦饼?百度说:彝族以种植荞麦、大麦、小麦、玉米、燕麦、土豆为主,凉山、昭通、毕节这些地方的彝族多食用荞麦饼、米饭、玉米饭,无论猪、羊肉做成“砣砣”或大块肉他们都喜欢,喜欢喝用肉汤做成的酸菜汤。显然,这不是肉类的食品,看着那深褐色的团团我目瞪口呆,放大了看才发现,中间还有些胡萝卜和玉米粒,难道彝族人以此果腹?
再看这张图片,“呵护阳光青春”的字样清晰可辨,可院子里除了那几块能踏脚的石头外,几乎不能踏入,这似乎就是一个猪圈,如果你放大了看,就会发现地上、门框上的蜘蛛网上有许多白色的蛆,让人触目的同时,心中在隐隐地作痛,不得不让人悲哀呀!这是一个贫苦的家庭,这是一个苦难的民族。不知年轻小伙子的婚姻状况如何?会有人嫁给他吗?
彝族的婚姻主要是一夫一妻制、同族内婚、等级内婚、家支外婚、姨表不婚、姑舅表优先婚。
解放前凉山彝族奴隶制社会中实行严格同族内婚、等级内婚制。不同等级之间不允许缔结婚姻关系,特别是自视高贵和纯洁的兹莫、诺合统治阶级,不能与被统治阶级中的任何一个等级的人恋爱和缔婚或发生婚外性关系。彝族严禁姨表兄妹相婚(即姨表不婚)就如彝族谚语所说的“再缺粮食,甜荞苦荞不能同吃;再缺衣裳,山羊皮绵羊皮不能同穿;再缺配偶,兄妹不能结婚。”姨表兄弟姊妹之间的通婚、恋爱和性关系,都将被视为乱伦,按习惯法将予以处死。
现在彝族人的婚姻观有所改变,彝族女人是可以嫁到外地或外族人的,只是不知道他们的等级制是否还存在?但从某些女人的神态上,似乎又能捕捉到贵族的影子,那种从骨子里透出的傲慢,表现在她们的眼神里,还有那微微上翘的唇边,以及那吸烟的姿态上,不知为什么,这让我想到法国女人,这风马牛不相及的比喻吓了我一跳,也许那一瞬间的一闪念,便是我内心折射的影像。
或许这神奇而古老的彝族文化,像一块深埋于沃野的瑰宝,它在等待着更多的人去发掘它、诠释它、弘扬它。但也可能正因为它埋藏于深山,才保持了它的原始光泽,真的希望当这块瑰宝被发掘出来的时候,这个苦难的民族能够摆脱贫困并保持它自己的特色。而我此时仅仅看到了它的皮毛。
音乐:《the fallen leaves》大提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