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行之三——在金川的路遇以及留下的遗憾
标签:
游记遗憾精神烂路追求 |
分类: 原创-摄影与文学《随笔》 |











追求质朴的美是一种向往,也是一个目标。
今年的3月31日早上挥手告别了丹巴甲居藏寨后,便踏上了前往金川的路。
这天的天气真好,通透的蓝天上漂浮着白云,清晨的雾气在水面上游荡,似是恋恋不舍,似是眷恋着前一刻的缠绵。阳光点亮山上的寨子时,像是点亮了我们的眼睛,这时再美丽的眷恋,也将随着光的影子告别如丝绸般的河流,飘向苍穹。
不知名的野草在低调的河流衬托下,在阳光的照射下也显得那么高贵美丽。有时美丽是衬托出来的,色调的衬托,明暗的衬托……当一切条件都不复存在的时候,有谁还能将它们想起?不知此时的美丽是应该荣幸还是悲哀?然而,一切都在有序的演变着。
河对面袅袅的炊烟带着麦香和松香飘向大山的深处,寨子中的翠绿上已不见梨花的影子,但田园风光的景象还是有点生动的,一路上的美景不断地吸引着我们的镜头,我曾经说过,西藏的美景在路上,在这些自然的、朴素的人身上。只要我们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以及开动眼睛后面那颗大脑,就会有所收获。
甲居到金川一百多公里的路,我们走了4个多小时,是因为景美,是因为手中的相机恋恋不舍。尽管一路上没有看到人们说的“一路的梨花相伴”,却依然有它独特的藏区风味,依然有它质朴的味道。
其实,丹巴到金川的路上还有很多景点,比如千年的古寺(乾隆时期四大皇寺之一的金川广法寺)、乾隆两征金川的历史见证(乾隆御碑)、亚洲最高的石雕、嘎达天然的石佛等等,但这些都不是我们此行的景点,遗憾只好留到下一次了。
当阳光洒向傲立在河流边的这棵树时,那种翠绿吸引了我,因为它的色彩,因为它的形态,更因为它的独立和它的桀骜不驯,还因为它不畏暴风骤雨的坚强。其实,树本身是不在意自己是不是早已站立成人们心目中的风景的,它只在意自己的修炼,只在意将根深深地扎进土壤,只在意枝繁叶茂。
如果说树是一种象征的话,那么树的精神便是支撑我克服种种困难的力量。但愿当我老去的时候,还能保持这种精神,还能像路边这些晒太阳的老人一样绽放出会心的微笑。
汽车行驶到一半路程时,突然被挡住了去路,上前询问才知道,是北京的一个电影摄制组在拍摄《东方女儿国》的外景,将整段的公路拦住,车只好停在路边等待。于是,我们端起相机向前面铺有绿色地毯的地方冲过去,这些美女也就自然成为我们镜头里的模特了。
有些景色就是这样和你不期而遇了,就像是在茫茫人海里突然与你的他相遇一样,不经意的一个回头,刚好他就在那,刚好我也在这。我不知这次的巧遇是不是对这次行程的一个补偿。
到金川,不为名扬海外、终年香火不断的藏传佛教朝拜圣地观音庙;不为“东女国”遗民的民俗风情,也不为宁静幽远的高原湖泊阿科里长海子;更不为中国工农红军会师的所在地,只为那漫山遍野的梨花,只盼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景象再现。可是,迎接我们的是满地的落英,是残留在树上,所剩无几的几片白。
顺着小路我们往山上走,盼着在山上还有怒放的梨花,盼着那绿色的田、白色的梨花会突然出现在我们眼前。这里已经是海拔近3000米了,背着沉重的行囊,每走一步都要气喘吁吁,但是为了还能看到心中的景色,咬着牙往上爬,可是越爬越没了信心,那壮美的梨花终究与我们无缘,就这样擦肩而过,就这样成为此行的遗憾。于是,那残留的一点白也成为我们残留的记忆。于是,遗憾也就留守在了心间。
再见了这个有着“中国雪梨之乡”美誉的金川!这个有着藏、羌、回、汉等14个民族聚集的金川!
4月1日我们带着遗憾,带着对最后一片净土色达的期待,踏上了最为艰难的一段路,烂路的颠簸程度与318差不多,但没有318险,灰尘是从未见过的,像是得了白内障,眼前始终是雾蒙蒙的一片,看不清任何景色。
如果我不说,你一定以为这是一张故意失焦的片子,其实,这就是现场的实况,我不知道这里的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下是怎样渡过每一天的?他们的肺受得了吗?他们怎样吃饭?怎样生活?…….一系列的问号在眼前闪过,这是杞人忧天吗?
然而,此时我已经没有心情想那么多了,随着海拔的不断升高,胃里在翻江倒海,面色苍白,嘴巴里却说着:“我没事,就是不断地打嗝”。一车人中,头疼的在加重,翻胃的在增加,高反就这样蔓延开来了,但是,只要一碰到好的景色,这一切就像突然消失,其实,大家都知道这是为了什么,如果你不入这行,你还真的不能理解这种现象。这就是精神的力量。
尽管我们在甲居、在金川留下了许多的遗憾,但这一路的采撷中也收获了点点滴滴,或许正是因为这些遗憾,才会促使我们再次启航。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