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圣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八百一十二)

标签:
杂谈 |
三圣寺(第五批省保)
中国古代建筑,尤其是礼制性建筑,都具有共同的形制。它不仅注重个体建筑,而且非常重视群体的组合,一般是以建筑的组群布局为一个建筑单位,按一定的轴线来组织序列空间,各个单体建筑按一条主轴线和若干次轴线排列,规整的分布,形成中国古建筑的群体性、等级性、封闭性规律。在布局上为中国传统的院落式,采用中轴线对称的格局,严谨方正,建筑平面呈长方形。沿中轴线布置献殿、前殿、后殿等一系列主要建筑,由北向南,层层宏阔,各抱地势,各领风采。轴线两侧依次对称排列着配殿、偏殿、垛殿和一些次要建筑,围合成几个院落,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序列空间,充分表现严肃的传统理性精神。
三圣寺俗名“西寺”,是在2007年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后新发现的金代建筑,它的建筑体量之大在晋东地区比较少见,斗栱用材硕大、规范严谨、形制华美,梁架构件早期特征明显,延续了唐宋时期的建筑风格,虽然各朝各代均有维修,但是依然保留了金代晋东区域性建筑的特点,为研究早期建筑的风格特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始建年代无考,唐以前称为净土院,贞观五年(631)改为三圣寺,宋治平元年(1065)重建,金泰和七年(1207)又重建,后历代曾经进行多次维修。现仅存正殿五间,其余附属建筑新中国成立后全部拆除,碑碣垒砌于周边建筑的墙体之上,所属宋宣和六年(1124)大铁钟移存于藏山祠风景名胜区。
正殿,坐北朝南,面阔五间22.3米,进深八椽21.8米,占地面积约486平方米,单檐悬山顶,筒板布瓦,琉璃剪边。石砌台基,两山及后檐墙用条砖砌筑封护,两山外墙砌于脊部,内山墙砌于四椽栿、乳栿底皮,后檐墙砌于额枋下皮,内壁为土坯垒砌墙面抹灰,下部青砖砌筑槛墙。
柱网布列圆形木柱六列四排,总计二十二根。前檐廊柱六根,柱径0.65米,柱高3.8米;前槽金柱六根,柱径0.55米,柱高3.9米,两山柱砌于山墙内;后槽金柱四根,明间立柱二根,山柱二根,为扩大明间空间减去次间金柱二根并明间金柱向次间移动1.1米,明间金柱与山柱之间施断面高0.45米的内额;后檐柱六根均砌于檐墙内。柱头卷刹自然舒缓,一部分檐柱明代维修进行过替换。在宋《营造法式》中规定了多种柱网的布局,以严谨对称为主,也规定了很多不对称的平面柱网。在殿堂建筑中的身内单槽式柱网布列及厅堂中规定的乳栿对四、六椽栿类的柱网平面布列,即为不对称之布列。三圣寺正殿就属于这类减柱造和移柱造,大胆减掉了后槽次间金柱,把明间金柱向次间移动1/3,从而达到扩大殿内空间,增加了实用性,也是金元时期常见的柱网布局。
在脊部使用双叉手,上金部施用双托脚,组成稳定的梯形构架,沿用了宋代的做法。平梁蜀柱施合榻稳定,柱头承丁华抹颏栱,后内柱使用了大内额承托月梁,在隔架科斗栱下施垂莲柱,用两层内额及绰幕枋将明间柱和垂莲柱构联,承木出头雕成龙头,自然朴实,雕造讲究,体现了金代风格。在明代维修时在次间后金柱位置设立支顶柱,把柱头开成V型槽口直接顶护于通间大内额之上,明间垂莲柱下也安设了柱础和支护柱,减少了大内额的受力,完好地保存了金代建筑结构的特点,同时留存了明代维修的历史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