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沈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杜甫“三别”中的《新婚别》,精心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的少妇形象。此诗采用独白形式,用新妇的口吻,曲折而深刻地抒写出生离死别的悲哀,但由于时局危迫,她却又抑制着内心的痛苦,勉励丈夫努力从军,表现地慷慨激昂。全篇先后用了七个“君”字,都是新娘对新郎倾吐的肺腑之言,读来深切感人。
首四句以比兴领起,以“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比喻女子出嫁之后得不到长久的依靠,女人出嫁本图与丈夫偕老,现在却与征夫一别永绝,真不如弃之路旁了。开篇即作新妇口吻,起句哀怨凄绝。
“结发”八句描写新婚惜别之情。“暮婚晨别”,“席未及暖”,匆促之状可见。“君行守边”,“妾身未明”,今后如何生活!“无乃”、“何以”,以反诘语气兼表判断性的副词和疑问副词,在委婉的叙说中加强了她的痛苦心情,语言真挚朴实,感情深刻动人。
“父母”八句追忆新婚前后之事。“日夜令我藏”,写婚前生活之痛苦,暗示社会现实的混乱动荡。“君今往死地”,写婚后生活之悲惨。情真意切,本拟随君同往,却没想到征调出行如此之急迫。细细品味,字字血泪,缠绵曲折,柔肠百转。
“勿为”八句勉慰亲人并表白自己忠贞之情,从凄惋悲痛中转向高亢激愤。“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意为不要挂念新婚,努力杀敌,这是勉励亲人的话;军中有女人,恐碍军威,这是委婉劝诫的话;不施罗襦,永待君归,这是表白坚贞之情。前段,新妇情绪纷烦而语言缓涩;这一段,语言激昂,节奏急促,激昂慷慨。揭示出新妇以国为念而牺牲个人的高尚品格和情操。
“仰视”四句遥应首段,以比作结,期望夫妇终能团聚,表现了新妇的深挚的感情和坚贞不渝的情操。
全诗以比兴领起,又以比兴收结,缠绵、委婉而又激昂。诗以“暮婚晨别”的典型事件,突现刻画贫家新妇的光辉形象,表现了她以国为重,勉励亲人奔赴国难的爱国精神,揭示出人民大众的热爱祖国、将自身命运从于祖国命运的高贵品质。
杜甫《新婚别》中的情感一波三折,起伏有致。她心中有千头万绪:自己不幸命运的哀叹,对战局的担忧,对未来生活的迷茫,嫁鸡随鸡的绝决,分别的肚肠寸断,随君从军的冲动激情,不复容饰的坚贞,人不如鸟的悲哀,劝夫奋进的慷慨……这万般思绪在她的心头碰撞情感一起一伏让读者的心也随之跌宕。
《新婚别》是一首高度思想性和完美艺术性结合的作品。诗人运用了大胆的浪漫的艺术虚构,实际上杜甫不可能有这样的生活经历,不可能去偷听新娘子对新郎官说的私房话。在新娘子的身上倾注了作者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另一方面,在人物塑造上,《新婚别》又具有现实主义的精雕细琢的特点,诗中主人公形象有血有肉,通过曲折剧烈的痛苦的内心斗争,最后毅然勉励丈夫“努力事戎行”,表现战争环境中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丝毫不感到勉强和抽象,而觉得非常自然,符合事件和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并且深受感染。
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也是《新婚别》的一大艺术特点。诗人化身为新娘子,用新娘子的口吻说话,非常生动、逼真。诗里采用了不少俗语,这也有助于语言的个性化,因为他描写的本来就是一个“贫家女”。
此外,在押韵上,《新婚别》一韵到底。这大概和诗歌用人物独白的方式有关,一韵到底,一气呵成,更有利于主人公的诉说,也更便于读者的倾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