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寺庙系列之龙王宫(原载2014年《浏阳河九道弯》)
长沙市旧有龙王庙多处,今仅存芙蓉区东湖街道东湖村萧家湾浏阳河北岸的龙王宫。这里的龙王宫又名老青龙王庙,始建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毁于1958年,重建于1999年。今龙王宫坐北朝南,面向浏阳河,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砖混结构,两面坡硬山顶,盖小青瓦,两侧屋顶建W形山墙,屋脊左右塑有对称的两条青龙,拱形大门前立有2对石狮。后室供奉老青龙神像。庙内尚存清光绪年间遗留铁钟、铁磬,庙外则存清光绪年间遗留石龟。龙王宫大门联云:
庙貌垂千古;
威灵镇四方。
庙堂联云:
龙呼风雷兴瀚海;
云敷霖雨惠苍生。
当地传说,老青龙王为凡人得道成仙。其碑记说,真人出身于南海,7岁开始学医练道,诵经入妙。得道之后,遗蜕炼形,经张天师启奏,敕封“英烈老青龙王”,清雍正十一年(1733)在浏阳大围山李家湾云降为神,雍正十三年(1735)建立神庙。道光十四年(1834)六月十五日,李家湾突发山洪,“大水冲毁了龙王庙”,神像随浏阳河冲到下游,浮在东湖萧家湾河岸边。村民将其抬请上岸,两年后由乡绅易郁秀、李宏模等发起,兴建庙宇,立庙供奉。时值两江总督陶澍回家乡安化省亲,路过东湖,慷慨捐田30亩以作庙产,从此香火不断。
其实,㮾梨、东湖一带信奉龙王的风俗远早于清道光年间。比“老青龙王”故事更早的是“金角老龙”的故事。浏阳河的龙舟竞渡不完全与屈原有关。如㮾梨、东湖、梨圫、东山等地广泛流传着划龙船是为了纪念金角老龙的传说。这里每年端午节期间都要在浏阳河举行规模较大的龙舟竞渡。作为南楚故地中心地带的浏阳河下游,也可能为当年屈原流放、奔波的地域,然而,这里流传的赛龙舟的传说却与金角老龙有关,而不涉及屈原。故龙王宫又叫老龙庙,附近有口井,也叫老龙井。
长沙㮾梨、东湖一带的划龙船与舞龙灯中就保存了不少的遥远古代的龙图腾的残余。比如划龙船中的某些龙船歌,舞龙时的抓糯米打龙头,舞龙后的“斩龙”仪式,等等。流传在浏阳河划龙船时唱的《谢茶酒歌》中唱道:“多谢又多怜(啦),多谢香花宝烛谢神龙(啦),作田者龙神保佑(啦)……”明显地表现出祭龙娱神祈年的主旨。它与远古时期农耕氏族所共同的一种生产礼仪(在氏神面前娱乐并占卜农业收获)是遥遥相通的。民间以为划龙船可禳灾。西晋《风土记》曰:“濒江诸庙皆有船,四月中择日下水,击画鼓,集人歌,以棹之,至端午罢。其实竞渡也,而以为禳灾。”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