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地名系列之雨花亭(原载2002年《长沙地名古迹揽胜》)

雨花亭
今长沙市雨花区因雨花亭而得名。“雨花亭”今为地片名,指韶山路与新建路交汇的地带。亦为路名,雨花路南起韶山路,北止跃进路。此地旧有道院雨花亭,遗址在原内燃机配件总厂的厂区内。
雨花亭又名雨花台,原为佛道合一大型建筑群,始建于何时无考,但明崇祯《长沙府志》已有“雨花台,岳麓寺僧智谦说法”的记载。最早的确切记载是清光绪《善化县志》所记:“雨花亭,县东七里,祀李公普佑真人、红龙白马三郎,咸丰二年(1852)兵燹,后众姓重修。”《增订湘城访古录》也载:“在市东南七里黄土岭之东,今就其地建真人庙,四山环抱,清雅宜人,古木参天,池塘可鑑。”可见晚清雨花亭实为一道院。但“雨花”却是佛教用语。据《高僧传》载:“南北朝梁武帝时(503)云光法师讲经,感动上天,天花坠落如雨。”相传长沙雨花亭起始时也是一座佛寺,传说是用建南岳大庙所剩材料建造的。建庙的工匠名叫鲍雨亭,他在佛殿上建了一个很高的亭子,遂取名为雨花亭。如果传说可信的话,雨花亭建造时间应与南岳大庙同时,即建于唐开元十三年(725)。清嘉庆善化进士罗瑛《雨花台双桂》诗云:
山郭恣幽讨,一径穿巷烟。
岿然古刹高,双桂当门前。
枝干何峣岌,上与云气连。
广荫五亩外,浓香十里前。
可见清嘉庆年间,雨花台还是佛教圣地。相传清道光年间,长沙赤岗岭一带有一看牛娃,名李太保,醴陵人,以助人为乐,有人曾看见他帮助一寡妇婆在旱田里使法,竟放出水来。见者甚奇,一声喊破,李太保顿时气绝身亡。李太保一死,众人都说他成仙了,四周百姓纷纷捐钱修建庙宇,殿门上方悬“敕封普佑李公太保真人”匾。
雨花亭建筑群由李公庙、关帝庙和雨花亭三大主体建筑组成,占地约6000平方米,坐北朝南,地势高峻,气宇轩昂。庙前大坪通往至醴陵的驿道,坪前有水塘,水石广阔,名“掩山塘”。塘畔绿树成荫,庙门前有两株四五人合抱的大樟树,遮天蔽日。庙宇三进,庙门三拱,中门嵌“雨花亭庙”四字,两旁有一对人多高的石狮,外墙绘有红龙白马、八仙过海等道教故事。庙殿上祀奉李公(居中)、观音(居左)、龙王(居右)。李公庙右侧为关帝庙,庙门前石象一对。门联云:
精忠昭日月;
义气贯乾坤。
关圣殿之上,建有三层约20米高的六角亭,木梯盘旋而上,中层门上镌有“雨花亭”三字,亭顶盘香终日不绝,居高临下,城南景物尽收眼底。
20世纪30年代,市政府拟在雨花亭建“市南公园”。不久,抗日战争爆发,中日长沙会战,这里成为主战场,关帝庙和雨花亭被夷为平地,李公庙幸存。1952年李公庙没收归公,金盆公安分局设其内。1956年庙址被政府征用,兴建拖拉机配件厂,庙后山全部推掉,填平庙前的掩山塘。20世纪末尚能见到该厂热处理车间(原关帝庙所在处)门口的一对石象。石象高116厘米,左象完整,右象二足断,臂部稍损,系雨花亭遗物。
2002年,雨花亭故址拆建为商品住宅小区“金地华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