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非遗系列之浏阳菊花石雕:(一)菊花石的传说和历史 (原载2008年《长沙民间艺术》)
http://s2/mw690/002JZDPVgy6YTgGAz2p61&690(原载2008年《长沙民间艺术》)" TITLE="湖南非遗系列之浏阳菊花石雕:(一)菊花石的传说和历史
相传很久以前,浏阳河畔的永和镇有一座蝴蝶山,山下有一个老秀才,种菊、爱菊、言菊,以菊为邻。他的独生女儿取名菊花,从小长得如菊花一样,美丽动人,人品出众。随着年龄增长,菊花与青梅竹马的花童菊石建立了恋情。老秀才知道后,偏偏不允。最终,菊花和菊石便跳入河中以死绚情。浏阳河水霎时浪花四贱,河潭中的青石上,绽开朵朵晶莹洁白的菊花,在清溪的浸润和月光的映照下,诉说着一个凄苦的故事。
菊花石的真正来历则是由于沧海桑田的变迁。据科学家考证,早在两亿多年前,浏阳东乡一带是浅海,几经沧桑,自然界慢慢形成了以硅质燧石结核小的无青石放射状集合体,以后又被碳酸钙(方解石)置换填充,形成了由白色方解石组成的菊花瓣状的石菊花。由于日月的磨砺,石菊花便显得形态各异,绚丽多姿。
菊花石的发现和加工大约在清乾隆(1736-1795)年间。有人在永和镇侧的河床中发现了这种奇特的石头后,便辗转传到一个叫欧阳锡藩的秀才手中。欧阳秀才平日擅长雕刻,见石如获宝,拿回家中,细细揣摩,依照花形,精心雕琢。不久,一个高雅别致的菊花石砚出现在客厅,引来各路文人墨客观赏。清同治《浏阳县志》载:“菊花石堪称菊石花,在县东永和镇侧,大溪水过永和市,中流石亘如洲,无甚花卉,一望如漩涡堆积凹凸万状,如镂如封,色苍然可爱,有纹而晶莹,作菊花状,跗萼宛然。其中式含苞半吐,殊极有趣。每秋高水落,益玲珑可喜。”
据《故宫博物馆院刊》记载:“清代内府中已藏有菊花石砚多方,其大者近尺半,小者约七八寸不等。”至光绪(1875-1908)年间,浏阳出现菊花石雕作坊,产品主要为浅刻和平台雕刻的砚台。清末,菊花石雕已相当发达,浏阳县内有石雕艺人20多人,并有阳长厚开设的“补天石菊花石雕作坊”开业,产品有砚台、笔筒、水池笔架、镜屏、帽筒等,技法由浅刻、平面刻过渡到浮雕、半浮雕、镂空和圆雕等。花形也由简到繁,如“梅兰竹菊”四君子、蝴蝶采菊、蜜蜂采花、金鸡采菊等作品,成为工艺美术珍品。
1910年,在清政府举办的南京南洋劝业展览会上,与湘绣同获殊荣的,还有浏阳老艺人戴清升雕刻的“仿古假山”菊花石雕,荣获“稀世珍品奖章”二枚。1915年,同为戴清升所雕的梅菊瓶和梅兰竹菊横屏展品,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金质奖,并被誉为“全球一”。1929年英皇二世受冕盛典庆祝大会上,中国政府赠送的菊花石工艺品,博得英国女皇和各国公使的高度赞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浏阳县政府重视这一独有艺术资源的开发,建立了菊花石工艺厂。戴清升老艺人被国家授予“高级工艺美术家”的称号。菊花石艺人们传承先辈技艺,不断推陈出新,创作出一批造型新颖、刀法精练的新作品,如“山巅巨瀑”、“群蝶采菊”、“秋菊夜吟”、“琼阁赏菊”、“彩蝶恋菊”等,从大型屏雕到中小型珍镌,都因石造型,各具神态,获得国内外人士的广泛赞誉和喜爱。
至2006年,浏阳登记注册的菊花石工艺品加工厂和销售门店有26家,从业人员500多人,年产值2000余万元。现已探明的菊花石储量2340余吨。为保护这一稀有资源,尽量满足市场需要,浏阳市确定了“限量开采,提高品质,规范经营,扩大影响”的总方针,2005年7月成立了菊花石行业协会,旨在进一步规范发展,抢占市场份额,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打造浏阳的一张名片。同年10月,浏阳菊花石在全省30多个参选项目中脱颖而出,成为“湖南十大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4月浏阳市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把菊花石纳入保护范畴,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
菊花石雕融自然性和艺术性于一体,既具观赏性,又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历来为馈赠之佳品。1959年,国庆十周年,浏阳人民将一尊巨型立体雕件“石菊森山”呈献北京人民大会堂,供各族人民观赏。1997年-1999年,举国欢腾,喜庆香港、澳门回归,浏阳人民特意创作了两件具有纪念意义的菊花石雕,分别献给了香港、澳门特区政府。2005年5月8日,省委、省政府向回湘祭祖的亲民党主席宋楚瑜赠送了一件名为“岁岁平安”的菊花石工艺品。2006年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期间。湖南团向驻地京西宾馆赠送了菊花石,这块精美石雕也因此成为北京与湖南两地的友谊见证。2006年10月,长沙雕刻家张其麟用菊花石雕出奥运“马术”图标,捐赠给北京奥组委,展现了菊花石的独特魅力。同年10月,由菊花石雕艺人苏波创作的《绝代双娇》在中国“百花杯”大赛中捧回银奖,浏阳菊花石雕再度名扬四海。
2006年6月,湖南省将菊花石雕刻技艺列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予以公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