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长沙地名系列之三汊矶

(2015-06-22 12:07:32)
http://s10/mw690/002JZDPVgy6Tgcwy4vDa9&690

长沙地名系列之三汊矶

    三汊矶旧名山砂矶,今为位于长沙市岳麓区北端湘江边的街名,西与傅家坪相接,南与南子山村相连,北至三石戍与岳华村毗邻。据清同治《长沙县志》载:“三汊矶港发源谷山东麓,自黄丝岭,经白云寺,至张家冲口,合贺家垅水至三汊矶入湘。”江边有几处岩石突出,名曰矶头,山砂矶因此而得名。三汊矶是长沙水道要冲,旧有文昌塔建此,明崇祯《长沙府志》云:“文昌塔,长沙三砂矶峻巍凌宵,一郡华表,乡绅黄裳吉等共建。” 下有大禅院,后废。清代曾设“厘金局”于此。

三汊矶北有一古土城遗址,即文物部门所谓“北津城”。土城西依谷山,东临湘江,以水为防。城址西北和西南有一道土筑城墙,长约2100米。整个城址呈橄榄形,面积约50万平方米。夯土城墙,城墙外环绕一串水塘,当是原护城河的残迹。城内地势起伏不平,有一长片稻田自北门口到城南东折濒江,可能为原来城中水道之遗痕,南高北低,横断面呈梯形。南段城墙底宽约14米,上宽约78米,高约10米。北段城墙底宽约8米,上宽约4米,高约5-6米。城墙南北两方各有一自然缺口,俗称“北门口”、“南门口”。清嘉庆《长沙县志》载:长沙“有土城,在三汊矶,周八九里,高五六丈或三四丈不等。即古北津城。”北津城之名最早见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但并未指明在三汊矶,而是说湘水“又右迳临湘县故城西……县治西北有北津城”。

从《水经注》记述推断,并经考古发现证实汉临湘故城(今长沙)县治即在今五一广场一带。因此“县治西北”当在今潮宗门一带。故真正的北津城,即河东岸潮宗门一带的成功堤是也。古长沙城北的戍城,据记载有三石戍和浏口戍。《水经注》记述“北津城”和“吴芮冢”以后说:“湘水又北,迳三石山东,山枕侧湘川,北即三石水口也,湘浦矣;水北有三石戍,戍城为二水之会也,湘水右迳浏口戍西,北对浏水。”文中所述三石戍城,应即是现三汊矶所存的土城。近年在三汊矶附近发现西汉长沙国王陵遗址,据此有考古专家推断,三石戍可能是守陵卫队的驻扎之地。

由于位于今潮宗街一带的古北津城在元军攻长沙时被毁殆尽,至清代已不知所存,而当时的修志者未作详细调查考证,将三汊矶土城张冠李戴,从疑到定,成了“北津城”,因此造成了几百年的误会。清末民初学者梁赓陶也认为此处为古兵戍,其诗云:“三汊矶畔日斜曛,曼衍鱼龙水上军。战舰如风鼓如雨,红旗万阵卷残云。”

    1915年英国太古洋行在三汊矶建起了轮船码头和货仓。1920年,美商在土城内蚂煌山设德士古煤油池,今为湖南商学院北院驻地。1932年实业家饶湜在三汊矶北、三石戍东的沿江地势高处兴建湖南省炼锌厂,采用西法炼锌,结束了中国1000多年来土法炼锌的历史。湖南省炼锌厂一直生产至上世纪末才停工,其厂房曾有市民及专家建议作为“工业遗产”予以保留,惜未采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