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园共育—《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领域目标

(2014-10-30 16:23:04)
标签:

育儿

指南

科学领域目标

分类: 大三班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目标喜欢建议

(一)科学探究

目标亲近自然,喜欢探究

3~4

4~5

5~6

上学期:

1.喜爱大自然,对周围常见的一些事物和现象感兴趣。

2.能进行一些提问,或喜欢摆弄物品。

 

上学期:

1. 对新事物产生好奇,并愿意接触和提问。 

2.喜欢动手动脑探索物体和材料。

 

上学期:

1. 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愿意刨根问底。

2. 能尝试动手动脑寻找问题的答案。

3. 探索中有所发现时感到兴奋和满足。

下学期:

1.喜欢接触大自然,对周围的很多事物和现象感兴趣。

2.经常问各种问题,或好奇地摆弄物品。

 

下学期:

  喜欢接触新事物,经常问一些与新事物有关的问题。 

2.常常动手动脑探索物体和材料,并乐在其中。

 

下学期:

1. 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总是刨根问底。

2. 能经常动手动脑寻找问题的答案。

3. 探索中有所发现时感到兴奋和满足。

 

 

目标 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

3~4岁

4~5岁

5~6岁

上学期:

1. 对感兴趣的事物能进行初步的观察,并能发现一些明显特征。

2. 能用1-2中感官或动作去探索物体,开始关注动作所产生的结果。

 

上学期:

1. 能初步对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其相同与不同。

1. 能根据观察表达自己的发现,并大胆猜测原因。

2. 能在他人的帮助下收集信息。

3. 初步运用图画或其他符号进行简单记录。

上学期:

1.能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尝试发现并描述不同种类物体的特征。

2.能尝试用一定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

3.在成人的帮助下能尝试制定简单的调查计划并执行。

4.能用数字、图画、图表或其他符号记录。

5.探究中逐渐能与他人合作与交流。

下学期:

1.对感兴趣的事物能仔细观察,发现其明显特征。

2.能用多种感官或动作去探索物体,关注动作所产生的结果。

 

下学期:

1.  能对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其相同与不同。

2. 能根据观察结果提出问题,并大胆猜测答案。

3. 能通过简单的调查收集信息。

4. 能用图画或其他符号进行记录。

下学期:

1. 能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发现并描述不同种类物体的特征或某个事物前后的变化。

2. 能用一定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

3. 在成人的帮助下能制定简单的调查计划并执行。

4. 能用数字、图画、图表或其他符号记录。

5. 探究中能与他人合作与交流。

 

 

目标 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

3~4岁

4~5岁

5~6岁

上学期:

1. 认识几种常见的动植物,能注意并发现周围的的动植物是各不相同的。

2. 能初步感知和发现物体和材料的软硬、光滑和粗糙等特性。

3. 能感知天气变化,知道不同的天气情况会对自己的活动产生影响。

4. 初步了解动植物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上学期:

1. 能初步感知和发现动植物的生长变化及其基本条件。

2. 能初步感知和发现常见材料的溶解、传热等性质或用途

3. 能初步感知和发现简单物理现象,如物体形态或位置变化等。

4. 能感知和发现不同季节的特点

5. 初步感知常用科技产品与自己生活的关系。

上学期:

1.能察觉到几种常见的动植物的外形特征、习性与生存环境的适应关系。

2.能发现几种常见物体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简单关系。

3.能探索并发现几种常见的物理现象产生的条件或影响因素。

4.感知并逐渐了解季节变化的周期性,知道变化的顺序。

5.初步了解人们的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知道保护环境。

下学期:

1.认识常见的动植物,能注意并发现周围的动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2.能感知和发现物体和材料的软硬、光滑和粗糙等特性。

3.能感知和体验天气对自己生活和活动的影响。

4.初步了解和体会动植物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下学期:

1. 能感知和发现动植物的生长变化及其基本条件。

2. 能感知和发现常见材料的溶解、传热等性质或用途

3. 能感知和发现简单物理现象,如物体形态或位置变化等。

4. 能感知和发现不同季节的特点,体验季节对动植物和人的影响。

5. 初步感知常用科技产品与自己生活的关系,知道科技产品有利也有弊

下学期:

1. 能察觉到动植物的外形特征、习性与生存环境的适应关系。

 2. 能发现常见物体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3. 能探索并发现常见的物理现象产生的条件或影响因素,如影子、沉浮等。

 4. 感知并了解季节变化的周期性,知道变化的顺序。

 5.初步了解人们的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知道尊重和珍惜生命,保护环境。

 

(二)数学认知

目标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

3~4

4~5

5~6

上学期:

1.感知常见物体的形状特征,对圆形、三角形、方形等不同形状较为敏感。

2.感受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数。

 

上学期:

1.在指导下,感知和体会有些事物可以用形状来描述(对长方形、半圆形、椭圆形较为敏感)。

2.在指导下,感知和体会有些事物可以用数来描述,对环境中各种数字的含义有探究的兴趣。

 

上学期:

1.能发现事物简单的排列规律,并能按规律排列。

2.能发现生活中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尝试用一些数学的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

下学期:

1.感知和发现周围物体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对不同的形状感兴趣。

2.体验和发现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数。

下学期:

1.在指导下,感知和体会有些事物可以用形状来描述。(关注生活中的梯形。)

2.在指导下,感知和体会有些事物可以用数来描述,对环境中各种数字的含义有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下学期:

1.能发现事物简单的排列规律,并尝试创造新的排列规律。

2.能发现生活中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目标 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

3~4岁

4~5岁

5~6岁

上学期:

1.初步感知常见事物的的大小、多少、高矮、长短等量方面的特点,尝试用相应的词表示。

2.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发现两组物体的多少(数量在3以内)。

3.学习手口一致地点数5个以内的物体,尝试说出物体的总数。尝试按数取物。

4.尝试用数词描述事物或动作。

上学期:

1.感知物体的粗细、厚薄、轻重等量的特点,学习用词语描述。

2.学习用数数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数量7以内)。

3.尝试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如5比4多1;2和3合在一起是5。

4.学习用数词描述事物的排列顺序和位置。

 

上学期:

1.初步理解量的相对性。

2.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如合并或拿取)初步理解“加”和“减”的实际意义。

3.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它方法进行6以内的加减运算。

4.尝试用简单的记录表、统计表等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下学期:

1.能感知和区分物体的高矮长短等量方面的特点,并能用相应的词表示。

2.能通过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数量在5以内)。

3.能手口一致地点数5个以内的物体,并能说出总数。能按数取物。

4.能用数词描述事物或动作。如我有4本图书。

下学期:

1.能感知和区分物体的粗细、厚薄、轻重等量方面的特点,并能用相应的词语描述。

2.能通过数数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

3.能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如:2和3合在一起是5。

4.会用数词描述事物的排列顺序和位置。

下学期:

1.初步理解量的相对性。

2.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如合并或拿取)理解“加”和“减”的实际意义。

3.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它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

4.能用简单的记录表、统计表等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目标 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

3~4岁

4~5岁

5~6岁

上学期:

1.能注意物体较明显的形状特征,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2.感知物体基本的空间位置和方位(上下、前后、里外等)。

 

上学期:

1.感知物体的形体结构特征,尝试画出或拼出该物体的造型。

2.感知和发现常见几何图形(正方形、长方形、半圆形等)的基本特征,并尝试进行分类。

3.学习使用上下、前后、里外、中间、旁边等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和运动方向。

上学期:

1.能用常见的几何形体有创意地拼搭和画出物体的造型。

2.基本能按语言指示或根据简单示意图正确取放物体。

3.初步辨别自己的左右。

下学期:

1.能注意物体较明显的形状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2.能感知物体基本的空间位置与方位,理解上下、前后、里外等方位词。

 

下学期:

1.能感知物体的形体结构特征,画出或拼出该物体的造型。

2.能感知和发现常见几何的基本特征,并能进行分类。

3.能使用上下、前后、里外、中间、旁边等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和运动方向。

下学期:

1.能用常见的几何形体有创意地拼搭和画出物体的造型。

2.能按语言指示或根据简单示意图正确取放物体。

3.能辨别自己的左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