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稿的温度
(2022-04-02 15:38:08)
标签:
手稿作家温度文化 |
分类: 读书随笔 |
手稿,是一个带着体温的名词。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兰亭序》,书、文俱佳,其中圈点涂抹之处不少,让人可以直接感受到大书家王羲之当时的书写状态,其情其状似乎还带着作家的情感热度,让人遐思不已。
看过许多成名或未成名作家的手稿。有的是在现场,有的是在影视里,有的是在著作中。手稿中修改、涂抹之处历历可见,让人感到非常亲切——即使是名作家,下笔千言倚马可待的也不多,都有过涂涂抹抹的修改,这里一个疤,那里一个洞,与平常人没有什么两样。
作家的手稿千姿百态:有用毛笔的,有用钢笔的,也有用铅笔的;有写在格子稿纸上的,也有写在白纸上的;有写在学生练习本上的,也有写在烟盒上的。字体自然有美有丑;美的漂亮潇洒,似行云,如流水;丑的七扭八歪,似蟹爬,如鸡抓。看到丑的,就会觉得钱钟书先生说的那句话很经典:母鸡下蛋,看到了蛋即可,何必还要看那只鸡呢?字是一个人的门面,谁都想把这个门面装修得好看些。作家的一手字就有些像那只鸡了,如果太差了,是会让人心生遗憾的。所以,有名气的作家都会练字,以免签名时出乖露丑。不过,无论手稿的成色如何,毕竟都是形式上的东西,作家最重要的是他的文字。文字如果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即使他的字写得比小学生还差,也没有多少人去较真的。
作家手稿的价值随着其影响力的不同而不同。影响力大又流传久远的,其手稿就是文物,可专供博物馆展览,在拍卖会上能拍出天价。大师级的人物,其手稿受到的重视和礼遇有时是无与伦比的:在内容上,他写的每一句话都有研究的价值;在形式上,他的手稿具有观赏和收藏价值,有若至宝。有“文化昆仑”之称的钱钟书,商务印书馆为他专门出版了著作的手写影印本。这样的礼遇可不是一般的学者、作家能得到的。莫言刚获诺贝尔文学奖,其手稿的价格即节节攀升。
随着电脑的普及,用手写的人一天比一天少了起来。在增删修改方面,手写远没有电脑的方便和快捷,卷面更是不可与电脑版面同日而语。在将来的某一天,手稿也许会消失。但是,没有手稿的年代,著作权的举证在技术上就成了一个难题。方舟子打假韩寒,韩寒拿出了自己少年时代的手稿,以证清白。如果没有这些手稿呢?问题恐怕就悬了。
如果每个人的手稿都是排列整齐的印刷体,固然清爽利落,但总让人觉得少了一份勃勃的生机——手稿是有温度的,这种温度由一个人内心的高度所决定。
(文/叶超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