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小肠与情志

(2012-03-27 08:54:16)
标签:

健康

分类: 驻颜心经

http://s5/middle/9590ed5dgbc2f038bd0f4&690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心为五脏六腑之主。”乃君主之官。心在脏腑中占首位,其它脏腑是在心的统一协调下进行生理活动的。心停止跳动,人的生命就完结了。

 

中医讲的心与西医所说的心有所不同,基本上包括了西医所讲的心脏、部分中枢神经、植物神经系统等功能和疾病,大脑的思维活动包括在内。

 

心的主要功能有:

1)心主神志。神志即精神、意识、思维等,相当于高级神经活动,故曰“心藏神”、“心主神明”。这一功能属于现代医学所讲的大脑的功能。若这一功能正常,则精神振奋,神志清楚。若此功能有了障碍,会产生多种病症:神经衰弱症候,如心烦、失眠、多梦等,乃心不藏神所致,曰“心神不安”;心血不足时的健忘症;痰火扰心时的癫狂证;热入心包时的谵妄;痰迷心窍时的昏迷;精神错乱时的神志不清等。心包,又名心包络,是包裹在心脏外面的一层包膜,属于心脏的一个外围保护器官。心包主要是指一部分高级神经活动。凡病邪犯心,先入心包,如温热病出现则会神志不清、胡言乱语,称为邪入心包或热入心包,属于心神失常的反映。

 

2)心主血脉。心脏是推动血液流动循环的主要脏器。中医和西医一样,均认为推动血液流动循环的原动力出于心脏。中医认为推动血液循环是“心气”的作用。心气健旺和心血(即血液的又一称谓)充足时,人的容颜红润光亮,精力充沛,脉搏有力而规律。心气和心血不足时,面色灰暗发绀(绀:音gan去声,即黑里透红的颜色),或面色淡白无光彩,气短无力,脉搏动细弱无力而脉律不整(产生促、结、代脉),并会出现血液运行障碍等。

 

3)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华者,光彩也。面部与舌部的血脉分布比较丰富,心的功能是否正常,可从面部、舌体的色泽反映出来。心的功能正常时面色红润光亮,舌体颜色淡红;心气不足时,血液循环不畅,面色呈晄白或青紫无光泽,舌色紫暗无华;心火过旺时,面色和舌尖红绛,口舌易生疮溃疡,故曰“心火上炎”;痰迷心窍时,可出现舌强不语。因此,中医有“舌为心之苗”的说法。

 

4)心主汗。汗为心之液。心气虚时,体表汗腺功能不健不固,出现自汗;如心阴虚,阴不能纳阳,阳则浮动,心液随阳外泄而盗汗,乃睡觉时阳未入阴之貌。病人用药发汗过度,或因它故而大汗出,会损心阳,重则亡阳,曰“大汗亡阳”,危及生命。

 

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之功乃受胃输之饮食物,继续消化,分清浊。清者,乃水谷之精,即饮食物中有营养的精华部分,由小肠吸收,通过脾运转于全身。浊者,乃水谷之糟粕,即饮食物中未能吸收的废物部分,由小肠下注大肠或渗入膀胱,变成大小便排出体外。小肠为表,心为里。心和小肠的表里关系是通过经络相连系。心之热移至小肠,使小便赤少,甚而出现血尿;会出现大便燥结干少,难以导出。

 

心与肾相互依赖,互相制约。肾可助心阴,心可助肾阳,有机地交往以协助而保持生理和心理上的平衡。一旦失去某种平衡,会出现失眠、多梦、潮热盗汗、腰酸、遗精、耳鸣目眩等心肾症状,曰"心肾不交"证。中医讲的心,基本上包括了西医讲的心脏和部分中枢神经、植物神经系统等功能和疾病。

 

心情不好,或突然受到惊吓,或饮食不节(或不洁),或私欲偏情过度,均会影响到心与小肠的表里或心肾的平衡关系。

 

补心气的中药有:党参、太子参、黄芪、人参等。镇心神的中药有:远志、五味子、酸枣仁、柏子仁、茯苓、夜交藤、龙骨、牡蛎、珍珠母等。补心阳药有:附子、干姜、肉桂、桂枝等。补血药有:当归、白芍、川芎、熟地、紫河车等。补阴药有:生地、麦冬、百合等。清心火药有:竹叶、莲子心、黄连、栀子、木通等。滋阴降火药有:生地、元参、麦冬等。活血化瘀药有:丹参、归尾、赤芍、川芎、红花、桃仁、郁金、蒲黄、五灵脂等。涤痰药有:(1)清热痰 ---- 瓜蒌、贝母、天竺黄、胆南星;(2)化寒痰 ---- 半夏、橘皮、远志、百芥子等。开窍药有:菖蒲、郁金、远志、 麝香、苏合香等。

 

焦大明教授

中华中医药学会会员

中医世家中医养生学专家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和亚健康咨询师

中国劳动部就业中心经络保健高级讲师

卫生部人才中心康复理疗培训师

中华摸骨诊病第一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肝、胆与情志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