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白说》
(2016-06-27 08:33:54)分类: 读书笔记 |
过去吃不饱、穿不暖的时候,我们以为只要拥有了物质基础就会幸福,忽略了情感和精神的作用。后来发现它只是个基础,如果情感和精神上有所欠缺,依然不会幸福。
人生中得意和失意都只占5%,剩下的90%都是平淡。你能不能把那90%的平淡过得不那么平淡?不太容易,尤其年轻的时候更不容易。
接下来,讲:“趣味”。其中一个重点,是讲古典音乐。也许不会立即进入,但人生总有一个时刻,那些旋律会安静地等待他们,或抚慰或激励。其实,人生只要拥有很多趣味,听音乐、喝茶、美食、收藏、阅读、喝酒、有好朋友聊天....前路平坦或坎坷,就都没有太大的关系。可人生如果干巴巴地没有趣味,将来的路让人担心。
法国人认为,法国之所以有创造力,跟夏天的休假紧密相关。每天,都有这样一个月,去到一个能保证安静的地方,给自己发呆的时间,回到自己的内心,让自己了解生命。一定要休息,宁可少挣点钱,背后是一种对生命更透彻的理解。
生命不只是使用,还需要奖励。而我们对生命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我们的口号是“活到老,学到老”,其实往往是“活到老,挣到老”,赚钱永远没够。中国古人早就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忙”,“忙”就是“心亡”。法国之所以可以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国度,跟他们经常要停下来面对自己、成为自己的朋友、与自己对话、与时空对话紧密相关。
于是我总结,创造力需要三个条件:有一定的闲钱,有一定的闲人,还要有一定的闲时间。没有这三点,想有创造力,不可能的。
反正所有人都抱怨,因为大家都觉得责任是别人的,与自己无关。每个人都在抱怨中把自己给择出去了。其实,你什么样中国就什么样,你进步了中国就进步了,但是中国人不会用这样的思维去思考问题。
我们总认为“闲逛”是没用的,我们讲究“直达”,工作、生活,都是功利地直奔目标,过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有很多人问我,哪本书对你影响最大?每个人都想得到一个功利性的结果,“影响最大”的一定最有用。但我觉得,除了新华字典,所有读过的书都像是不断汇入江河的涓涓细流,帮助你慢慢地成长,变得壮阔、深远。你怎么知道是哪条汇入的溪流让黄河成为黄河,让长江成为长江?同样,我这一路上从书中汲取了这么多营养,无法界定到底是哪本书塑造了我。
其实炫耀读过多少书和炫富没什么区别,都挺招人讨厌的。另外,当你开始用“坚持”这样的字眼去描述读书时,已经坏了。
读书是一种乐趣。最重要的是,能够带来乐趣的,是读书本身,而不是读书以后的结果。
我来这里的路上,在看张曼菱写的《西南联大行思录》,一次又一次地让我热泪盈眶。这种热泪盈眶我觉得很好,让我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还会被什么所感动。
在一个人的成长当中,智商很重要,但是到我这个岁数就会明白,比智商更重要的是情商。智商决定你有资格跟谁竞争,而情商决定最终谁能赢。想想看,在座各位经过大浪淘沙,从天南海北考到同一所大学,你们的智商是相差无几的。但是接下来,走出校门之后,谁更有可能成为学校的“一张名片”,恐怕更多要靠情商了。与人的合作,对社会的了解,对自己的心理调控,经得起失败,经得起表扬,让自己走得稳,走得远,内心强大而不失趣味,永远对前方充满好奇......
任何失败都有可能是上帝对你的一种提醒,让你静下来思考,改变原来的路径。要知道,人在胜利的时候是不必做决定的,但在失败的时候要做决定。
做出决定,往往意味着一种变革,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呢?每当失败与挫折来临,你应该怀着好奇心去看待它,试图弄明白它的目的:难道这是一次提醒?难道我应该做出一个更有利的决定?
人们号称最幸福的岁月其实往往是最痛苦的,只不过回忆起来非常美好。
如果青春顺顺当当,没有任何奋斗和挣扎,没有那么多痛苦和眼泪,没有经过过理想的幻灭,还叫青春吗?如果回忆中没有充满跌宕起伏的色彩,回忆有什么意义?
如果总在为未来忧虑,而不能享受此时此刻的时光,你可以把整个余生都搭进去,但你真的打算这么过一辈子吗?要知道,你所担心的事情,只有不超过10%会变成现实,其余的都是自己吓自己。而且生命是一个很奇妙的逻辑,如果你真的过好今天,明天也还不错。
只有接受平淡,才有可能不平淡。如果总是试图对抗平淡,你注定平庸,相信吗?因为生活不会给你那么多的机会,所有的不平淡,都是在忍耐了足够多的平淡之后诞生的。
要学会等待,但不是消极的等待,而是怀着一种好奇心去等待。
名著之所以伟大,从来不在于所谓的“中心思想”,而在于太多人人心中有而个个笔下无的动人细节。
太年轻的时候,有些书的味道你是读不出来的。
读书就生命中的一日三餐,大鱼大肉清粥小菜都需要。读书是打发孤独与无聊时光的利器,是让自己变得更好的推动力,是真正要长跑的事儿。
音乐不是让你“懂”,只需要你去感受。音乐带给人的首先是一种生理反应,它的旋律让你的身体和神经慢慢松弛下来,然后生理再演变成心理,我们感到愉悦、感动、欢快或忧伤种种。
那一瞬间,我找到感觉了,从此觉得进入古典音乐并不难,有时候就是一层窗户纸。只要放下“听懂”的目的,全然放松地去感受。用我心里有的东西跟音乐所给予的东西去碰撞。碰撞出来的不一定都是欢愉,也有痛苦,可能到了某一个年岁,突然会喜欢上一种秋风萧瑟或含泪微笑的旋律。
听音乐是不能着急的。每一个成长阶段,都有相对应的音乐,在生命的转折处等着你,像镜子一样映照出你的内心变化,很神奇。
人在年轻的时候,对自我的激励和集体的呐喊都格外敏感,因此很容易被那些歌词触动。但是随着年岁的增长,你不再会被标语口号牵引着走,不再容易被文字激起波澜。你的人生阅历更加深厚,内心感受也更加复杂,反而是无词的音乐,更能击中你百转千回的冲动和欲望、思索与感慨。
在其余90%的平淡日子里,怎样才能多一些幸福和平静,音乐在其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它不一定每天都让你激动得起一身鸡皮疙瘩,感动得泪水滂沱,但它能让你平淡的日子变得有滋有味,而且能够以一种很开阔的心境去面对许多事情,能够看开、放下。这就是音乐的功德无量之处。
国外有一个关于幸福指数的调查,结论是达到衣食无忧的境地越早,之后幸福指数下降速度也越快。比如说刚刚二十来岁你就什么都不愁了,剩下的五六十年怎么混呢?我觉得最幸福的生活状态,应该是总有一个踮起脚能够着的目标,吸引你踏踏实实始终向前走。
生活就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
会有一天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达到完美的境界吗?没有。
人生就是遵循着一条曲折、循环、不断向前的路径。现今的社会,人们格外需要学会在不完美的过程中,让内心得到舒缓和解压,回归到正常的日子当中。
人生也是如此,我总对我的孩子和学生说,三十岁之前要玩命地尝试和折腾,哪怕不考虑物质回报,经历很重要,因为你不知道你的优势是什么。但是三十岁之后,就要开始选定目标做减法,打深井。三十岁是一个重要的转折,你要做一次抉择。
时常叫嚣愤怒的人不可怕,可敬的是暗暗积蓄力量的人。
我鼓励做梦,也相信梦想,但是梦想和现实之间是有距离的。它不是直通车,而是区间车,中间可能有很多停顿、曲折,甚至是过山车,会经历一些大的跌宕起伏。
不如暂时忘记梦想,脚踏实地,做好眼前的每一件小事,生活迟早会回馈你一份厚礼。
真正的挫折是跟生命相关的大悲大落,学业、事业乃至情感历程中遭遇的一些不如意,不过是一段经历而已。但是,由于你很少遇到真正的挫折,就会把种种“局部经历”放大为“人生磨难”,好像天都要塌下来一样。如果你连这些小小的困境都走不出去,化解不了,未来步入社会以后,心态只会更加不平衡,道路只会更加不平坦。
我从来不认为运动最大的意义仅仅在于保持身体健康,它是一项能够激发你的潜能、活力,鼓励你自己和自己较劲,在较劲中不断成长、翻新的行为。
与其抱怨,不如改变;想要改变,必须行动。
我四十岁的时候写给自己十二个字——捍卫常识、建设理性、寻找信仰。
前一篇:海蓝博士——《不完美,才美》
后一篇:方洛洛——《我为什么不结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