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红——《为何爱会伤人》
(2014-06-11 19:41:41)分类: 读书笔记 |
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愿意被奉为神。不管对方如何迷恋自己,如何将自己置于至高无上的位置,他仍然知道,自己只是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有优点的具体的人。
并且,这样的人还知道,迷恋者迷恋的不是真实的自己,而是迷恋者投射到自己身上的一个幻象。
缺失,不是指现实的父母的缺点,而是指,在抚养孩子的时候,他们有一些什么样的缺憾。如果现实中的异性父母,给了孩子健康的抚育,既给了孩子充足的爱,又懂得给孩子自由的空间,那么,这个孩子就没必要花那么多力气在心中勾勒那个虚拟的理想异性父母的模型。相反,如果异性父母的一些抚养方式严重阻碍了一个孩子的心灵成长,那么,这个孩子就可能会花大量的力气来勾勒出一个理想的异性父母的模型来,并会经常想,假如我有一个那样的异性父母该有多好啊。
这就导致了一个结果:如果一个人没有从现实的异性父母那里获得足够的爱,他内心中的理想异性对他而言就尤其重要,而且这个理想异性,与他的异性父母的差异也非常大。这种差异,就是迷恋的根源。理想异性与现实异性父母之间的差异越大,就越容易沉溺于迷恋中。
德国心理治疗大师海灵格说,父母必须帮助孩子发展出向外的动力,即向家庭以外的广阔天地主动探索的倾向。一般而言,这是孩子的自然发展方向,如果让孩子自然发展,他会顺利地走到这一步。然而,有些孩子的这个倾向被阻断了。这种阻断,有时是父母粗暴地阻止孩子发展,但更多的时候,是父母自己需要黏住孩子,需要孩子做自己或自己和配偶关系的拯救者。
意识上,我们都在追求快乐和幸福,并且一定有相应的人生哲学。但潜意识上,我们都在追求自己所习惯的情绪或情感,这是致命的诱惑。
男人和女人建立亲密关系,习惯了幸福的人,会在这个关系中制造爱,而习惯了不幸的人,会在这个关系中制造恨。
强迫性重复无处不在,就好像是,我们只习惯拥有过的生活,如果现在的生活变得与过去不一样了,我们就得做点什么事情,把现在弄得和过去一个样。
无论好的强迫性重复还是糟糕的强迫性重复,改变起来都不是很容易的事。所以,你会看到,一些坚信会赢得别人爱与支持的人,哪怕被拒绝100次,仍然会若无其事地与你交往。相反,另外一个人,你对他好了99次,但只有一次疏忽,就被他抓住,并被当做你不爱他、不支持他的证据了。
要建立好的强迫性重复,最好的办法就是父母在孩子童年时给他爱与支持,同时尊重孩子的独立性,给予他足够的信任。那么,孩子就会学到爱、信任、独立与自强,并把这些好的东西不断地在他的人生中进行一遍又一遍的重复。
所以,当陷入七年之痒时,不必惶恐,也不必沮丧,相反应去认识到它的价值,并接受自己的幻灭感。这种幻灭感产生后,接下来的相处,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相爱。两个幻影,不管多么迷恋彼此,都不过是幻影而已。
在自由恋爱时代,只要爱人不是你被迫选择的,那么爱情中的幸与不幸其实都是你主动选择的。
所以,只要是自由恋爱,就要试着不谴责对方,试着从自己身上找答案,然后主动选择,并承担选择的责任。
一个懂得爱的人,会一直懂得爱;但一个不懂得爱的人,会一直不懂得爱。爱的能力,和年龄关系不大。
我了解的所有爱情悲剧,都反映出两个信息:第一,危险的信号很早就被当事人感觉到了,但当事人没有尊重自己的感觉;第二,每一个自由恋爱导致的悲剧,都是自己的特定心理所主动推动的,不管你看上去多么无辜,做得多么完美,你的爱情悲剧,至少有你一半的原因。
恋爱时,我们都想找到“正确先生”或者“正确小姐”。
然而,假若我们执着地认为,幸福就在于找对一个人,那么可能我们终生都找不到自己的答案。
相反,假若我们能明白,幸福在于内心的和谐,而外部世界都是我们自己内心的展现,那么我们可能会发现,原来答案就在自己身边,就是那个和我们一直厮守着的伴侣。
那些老套的爱情故事,也有同样的模式。那个乏味的配偶,就像是妈妈。而一场有感觉的婚外情,就像是玩耍或探索世界,真正驱动它的,也许就是好奇。尽管可以爱得死去活来,但其实质或许就像小时候玩过家家一样,只是一场游戏。并且,更为有趣的一点是,如果你有机会,去接触那个“乏味的配偶”,你可能会惊讶地发现,他(她)并不乏味,甚至在你看来有趣极了,可在当事人看来,其配偶却是那样乏善可陈。
真正的奥秘也许是,当事人创造了一个事实——将本来精彩绝伦的配偶变成了一个在婚姻中乏味的人。甚至,可能是当事人在想象中创造了一个事实:其配偶仍然是精彩绝伦,但其对那些事实视而不见,只能看到乏味的配偶。
出现这种局面,我想,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无数人极其缺乏安全感,为了拥有“至少有一个绝不会离我而去”的安全感,我们甘愿将那个最重要的人——配偶——变成一个乏味的人,那就意味着他(她)没有别人要了。或者,至少我可以将他(她)视为一个乏味的人,那我们就会觉得,这个没有人要的无聊家伙,怎么可能会离我而去。
经营感情其实是一种能力,它需要安全感做基础。安全感高的人自然懂得经营感情,而安全感低的人自然就倾向于逃避问题并幻想正确的人。
当内心有浓重的不安全感时,一个人就会将注意力集中在“不爱”的信息上,一旦嗅到“不爱”的信息,就会立即后退,并很容易在后退时做出严重伤害关系的行为。其实呢,这些“不爱”的信息,很多时候只是自己以为的“不爱”,或准确来说是内心的不安全感向外投射的幻象,而不是事实。或者假若对方的不爱是10分,自己就会传出50分甚至90分的不爱信息来。
这样做,是为了追求一种掌控感:是我在控制着感情的进展,如果感情完蛋了,那也是我摧毁的,而不是你。
如同晕车的人,如果是坐车,就会晕;如果是自己开车,就不会晕。
谁开车,谁就在掌控车,而有了一切都在掌控的感觉,就不晕了。晕,是掉入不安全感的一种副产品。
实际上,对于有浓重不安全感的人而言,突然掉入到真正的幸福里,也会有巨大的晕眩,而难以相信爱的到来,并会用
各种各样的方法挑战对方,让对方不断给出爱的证明,好像至于这样自己才能确信这就是爱。但这样做的
结果很容易是,对方感到越来越疲倦和厌烦,最后真的就不再爱了。
我们都想做好人,并想用好的方式对待某人。如果一个人越重要,我们就越会用自己所懂得的最好的方式去对待他。
然而,我们这个所谓的”好的方式“,常常是有问题的。
并且,我们使用”好的方式“时,藏着一个逻辑:我对你这么好,你当给予我回报。
对回报的渴望也不算是问题,但关键是,我们还渴望对方也用某种特定的方式给予自己回报。
如果对方不仅给了回报,而且还恰恰用的是自己所渴望的方式,我们就会觉得,这个人真爱自己。否则,我们就会失望,就会觉得对方对自己不够好,并生出想远离这个人的念头。
对方也会执着于类似的渴望。
在亲子关系中,一个孩子会有这样的想法:如果某时父母愿意与自己亲近,他便认为这时的自己是好的;如果某时父母明显与自己疏远,他便认为这时的自己是坏的。
考虑到我们国家的父母普遍将听话视为孩子的一大优点,那么不难理解,在我们国家的亲子关系中,父母容易执着于权力的投射性认同:我对你好,但你必须听我的,否则你就是坏孩子。
相应的,孩子容易执着于依赖的投射性认同:我这么无助,你必须帮我解决一切问题,否则你就是坏父母。
如果父母特别执着于权力,那么这个家庭的孩子就会特别执着于依赖。他不仅在他的原生家庭是依赖的,到了学校、社会和爱情中,他也会沉溺于依赖的游戏中。
因为他潜意识中认为:依赖是好的,会促进关系的亲密;独立是坏的,会导致关系的疏远。
这在他的原生家庭中是对的,但到了其他关系中,大多数时候都是错的。
同一件事情,因为坐标体系不同,不同的人就有了不同的认识,家里主要处理的是感觉,理解和接受彼此的感受是核心。
如果,你渴望理解对方,就必须学会放下你的坐标体系,尝试着进入对方的坐标体系,这是实现相互理解的唯一途径。
发生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我继续说下去,”感受远比所谓的事实更重要,而在家庭中,理解并接受彼此的感受是最重要的。“
时代变了,我们爱的方式却没有改变。以前,物质很匮乏,所以爱的主要内容是保证对方的物质需求。但现在,物质需要已经不再那么重要,心理需求的重要性则日益突出。鉴于此,我们应该进化我们爱的方式,重视配偶或其他亲人的心理需求。
心理需求的核心就是感受,亲密关系的一个重要价值就在于交流并相互理解和接受彼此的感受。
在亲密关系中,不去纠缠谁对谁错也是很多婚恋专家强调的一个原则。
要想做到这些原则,首先需要一个意识:谈事情A的时候,只谈事情A,而不去扯事情B、C、D等等。否则,事情B、C、D等很可能就是挡箭牌。
并且,谈事情A时,重要的不是去分出个对与错来,重要的是自己和对方的感受。具体到你自己身上就是,你能否坦诚地表达你的所有感受,你又能否聆听到对方表达出来的感受。
前一篇:六六——《女不强大天不容》
后一篇:【日】山下英子——《断,舍,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