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荣——《自我的觉醒》
(2013-08-21 18:29:07)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书笔记 |
傅佩荣:1950年生,祖籍上海。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傅佩荣在教学、学术研究、写作、演讲等方面皆卓有成就,著作甚丰。其作品深入浅出,擅长说理,范围涵盖哲学研究与入门、人生哲理、心理励志等。此次结集的著作,体现了傅佩荣对人生的深入思考,能使读者吸取古今中外的智慧结晶,丰富自我的人生。
**************************************************************************************************
第一章
潜龙勿用《易经.乾卦》:龙潜伏着,不要有所作为。
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最好先充实自己,接受良好的教育,尤其要建立正确的理念,累积各种资源,准备接受社会的考验。
如果活在世间很努力去做一件事,像发展事业或追求某种成就,就像武侠人物练武功一样,练久了之后很容易忘记自己是谁。
什么叫价值归零?在后现代社会,就是我们现在生活的社会,所有一切老师教的、父母教的,真假是非、善恶美丑都要归零。
换句话说,我不能盲目接受别人所定的价值观。为什么会如此?因为信息太过丰富,许多年轻人发现所有价值都是相对的。你现在很难说,谁一定是好人,谁一定是坏人。
一般来说,生涯规划分为三个层面:第一,是追求自己事业上的成功;第二,是有了子女之后,设法培育子女,以子女的成就代表自己的成功;第三,是转回内心,让自己的知、情、意有发展及得到实践的机会,也就是说随着年纪让心灵成长。
因此,我们在探讨自己是谁的时候,就要问:“我能成为什么?”要把生命看做一个动态的开展过程,今天的我不是过去的我,同样,将来的我也不只是今天的我而已。
发现一件事使你感动,就要记下来,因为那表示你如果做到自己也会感动的事,你对自己就会满意。
很多时候你觉得自己绝不可能达到一个目标,问题是你还没有开始走而已。就好像登山,你在山脚下看到的世界非常小,心里想说,世界怎么可能像某些伟人所描写的那么美呢?然后,你慢慢往上爬,爬到山腰的时候,世界就变得比较开阔了。
从前以为绝对做不到的,后来发现并没有那么困难。只要一步一步往上走,就一定可以继续往前发展。如果永远不肯开步走的话,那么很可惜,就终究没有希望了。
什么是化被动为主动?规矩是社会规定的,用来要求我,我不得不接受,所以是被动的。但是等到我想通了,我自己愿意去遵守,这个时候我的道德价值才能够开始建立起来。
尼采说,精神有三种变化。精神第一变变成骆驼,第二变变成狮子,第三变变成婴儿。
什么是骆驼?骆驼就是一天到晚听别人告诉他:“你应该如何,你应该如何。”
什么是狮子?狮子就是指,从此以后他要对自己说:“我要做什么,我要做什么。”
“啊,老板今天不在,可以松一口气。”这样就代表道德人格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还不能够完全独立地对自己负责。
独立地对自己负责,一方面有压力,另一方面也有自我成长、自我肯定的快乐。这种快乐是绝对胜过压力的。人生如果没有压力,没有痛苦,又怎么会有快乐呢?没有付出任何代价的话,给你快乐你也不能享受啊。
谈到道德,我们必须了解,在道德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并且我们只能要求自己,而不能要求别人,这是道德的一项基本原则。今天做对了,以前做对了,并不保证以后也会做对,所以道德没有假期。你必须不断地提醒自己,要非常谨慎,一辈子都要戒慎恐惧。另一方面,道德的要求永无止境。
专家只不过比别人多知道一点点而已,但这一点点就是功力所在。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哪一方面特别有兴趣,就要努力比别人多知道一点点,这一点点有时候要靠恒心。
任何事情、嗜好、兴趣都可以变成生活上的一种趣味。
生命之丰富不一定要自己去遭遇,可以通过艺术欣赏而得到,如果不会有相同的压力。所以为什么我们在这个时候要看一些好的电影,读一些好的文学、好的诗词呢?因为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用生命经验来对照。
谈到人才教育,最后还需注意生命要有节奏。所谓节奏,是说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不能光是上班工作。人才只有在上班的时候表现出来,工作的时候,才华、能力、专长都可以实现,但是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第二章
人生在任何阶段都不可忽略求知,这个想法将是我们给自己最可贵的礼物。
一个人从学校毕业之后,并不是表示求知的过程结束了。求知没有结束的时候,人的一生就是求知的过程。为什么?因为生活经验是知识的重要来源。
我认为一个人对于读书,首先要有一生的设计,一生的设计包括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很容易区分:少年是二十岁之前,青年是四十岁以前,中年是六十岁以前,老年是六十岁以后。这样区分之后,就知道每个阶段念书的目的与作用是不一样的。
到了青年阶段,读书的目的何在?这时年纪已经超过二十岁,读书的目的比较清楚,希望能够藉此谋职、就业、希望能够讲求效率,读书之后可以应用出来。这个时候你要自我定位,知道自己在往哪里走。人生是不能浪费的,所以这个阶段往往是通过求知来发展事业,并且让自身不断地成长。
到了中年阶段,也是我要特别强调的。四十岁以后,这个阶段要强调自我成长。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分别对应于:自我认识、自我定位、自我成长、自我超越。
真正的成长在于心灵。谈到自我成长,一方面要开始提升生活的品味,并且用心于文艺修养。事实上,到了此时才有真正的自由可言。
“不错,但还不够”这六个字请记住,这样你才会继续自我要求,往更高的地方去努力。
“於我心有戚戚焉”,我们看任何一本书,里面有些观念,响应了我内心的需求,里面所写的同我生活经验可以配合,它就可能成为我最爱的书了。最爱的书要经常看,我们有时称之为“枕头书”。
年轻与否还要看心理上的年龄,生理上你今年几岁意义并不大。
像我们这样的中年人,年纪越大越珍惜时间。所以年龄几岁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当下有没有把握住时间,好好去做你认为值得的事。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的空间,也该拥有隐私权。所以,有名声不一定是好事,有时反而会带来灾难,那么你该怎么办呢?首先要了解,名声不是你可以控制的,这个社会有时候会自己运转,它需要有些人在有些方面有些名声。更重要的是,你不要把名声当成自己啊!名声变成自己的话,你自己就消失了,名声属于别人,生活属于自己,这两者要分开来。我们将来在社会的某一方面有成就的时候,名声就随别人去说吧,生活则要自己安排。
专长需要与时俱进,有计划地每隔一段时间不断进修,使自己在所属的行业里面保持一定的水平。
是你在发现了生命的限制,感觉到生命的深刻无奈,然后设法在临界点上想要超越过去。这个时候,信仰开始出现,等于是让你张开眼睛,发现人生的缺憾原来可以这样理解。
人生最可惜的事,就是浪费时间在选择的过程里面,事前犹豫不决,事后又后悔不已。要避免这种处境,清楚地告诉自己,在人生中什么事情比什么事情重要,排出顺序来。
与人交往,最主要的是动机。坦白就是动机真诚,与任何人来往都要设法真诚。如果你觉得在某些场合不得不说一些虚伪的话,那么你尽量不要参加或话少些。
如果你有求知的设计,让自己在这一生里面,在这一年里面选择一些好书来念,久而久之,就会觉得自己的生命有所依靠。不是依靠一个人,一个现实世界中的人,而是依靠一群人,在别的时空中,从他们的生命里面所提炼出来的丰富的智慧。
第三章
痛苦与快乐看似光谱的两端,其实是背靠着背,相互依存的。
没有痛苦作为代价,快乐只是苍白的幻影,一点都不真实。
因此,与其求乐避苦,不如明白苦乐是怎么回事,再以平常心面对生死,领悟解脱的智慧。
人活在世界上所“需要”的其实很有限,但是如果“想要”出现的话就非常麻烦,“想要”是怎么来的?我们看到广告,看到各种宣传,激起我们的各种欲望以及想象的空间,常常会觉得自己所有的一切没什么了不起,但是我所没有的而别人有的,就让人非常羡慕了。所以“想要”是没有边际的,并且像消费主义的社会一样,像雪球往下滚,愈滚愈大。
你可以认真做事,但是对于做事的过程以及结果,却不要有什么执著。
死亡听起来是个可怕的痛苦、可怕的灾难,但事实上它是所有的人呈现生命特质的关键。如果没有死亡的话,人间的价值没有任何一样值得我们认真去面对的。正是因为有死亡的限制,所以我们对于真、对于善、对于美就会特别珍惜。在有限的生命里面我们必须作选择,只有经过选择之后我们得到的,才会使生命展现明确的意义。
根据孔子的说法,生活要用礼乐来调节;要经常喜欢说别人的优点;自己也努力交一些好的朋友。如此,人生的快乐又何难之有?
重要的不是人活着,而是要怎么样活才像个人;不是只要活着而已,而是要找到活着的意义。
一个人有专业的知识与技艺,这本身就是一种快乐的保障。
如果少了这一点,你会觉得自己生命无所附丽,就是你没有立足点。
让自己得到快乐,但不要有后遗症。比如吃饭吃到七分饱,穿衣服舒适就好,所有的一切都是适可而止,不要超过。你可以满足自己的欲望,但不能因为满足欲望而带来其他的麻烦后果。
第四章
我们面对考验的时候,实在没有必要难过,说自己怎么那么倒霉,因为你再怎么感叹也不能改变事实,反而会让你错过改造自己的大好机会。
德语“Ende gut, alles gut”意思是:结局好,一切都好。
你要努力以赴,并且对任何有限的结果都要心存感激,这也是我的生活态度。所以,我做任何事情,只要有个结果,我都会肯定前面各种努力是很值得的。这样想的话,对人生任何一点点小小的成绩,都会觉得开心。
英文“Now or Never”意思是:现在就做,不然永远不做。
只要答应一件事情立刻就去做,决不拖延。因为现在不做将来还是要做,与其将来紧张,不如现在立刻动手,这就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当你遇到逆境的时候,第一步要“让自己喘一口气”,“give me a break!”
到最后不是要问书读的好不好,而是要问自信心够不够。自信心很重要,一个人缺乏自信,年纪太轻的时候就受到打击,这辈子如何能走完长远的路呢?
凡事有因必有果。假如你已经受了某种伤害,又没有学会一些教训,那不是双重损失吗?
看电视基本上不会增加你丰富的知识或者对人生的体验,但是两个多小时却可以看一部好电影。
所以,我们在碰到任何遭遇的时候都要设法从局外人来看自己,跳出自己的情况来看就会比较客观,也不会自艾、自怜,觉得自己是天下最委屈的、最倒霉的等等。
人有身体、心智、灵性三个层面。
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要学习,让自己的生命接受各种逆境的考验。这种考验最后看起来,都会使你觉得是人生的一种幸福。
凡奋斗的,必经历成长。你只要奋斗过,成长的历程本身是一种内在力量的培养。一个人没有奋斗的过程,没有经过考验、挫折、折磨的话,他的内在世界是空虚的,没有真正的实力。
训练身体的方法比较容易,每天运动就可以保持健康。心智方面可以每天读书,并且在审美方面下工夫的话,就会有明显的成长痕迹。灵修方面最难,要回到自己的内在世界,要进行沉思与默观,沉思默观的时候,会把自己的生命当做整体来看待。
首先第一步要在碰到任何问题时,然给自己喘一口气,这也是停下来想一想的意思。停下来想一想之后,再怎么复杂的因果关系,你也会得到一些线索,你就明白了应该如何处世,以过去的经验当做未来生活的教训或是指导的原则。然后,进一步从局外人看自己,你对自己的遭遇就很容易释怀,世间很多人都遭遇过各种打击与不幸,但是后来看起来则会觉得:如果没有过去的考验,我今天不会有这样的一种情况。
人生总是有路走的。
第五章
真正的自我往往在社会人群里面浮浮沉沉,一直到你最后有一天很清楚地说:我是谁,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生活。这个时候自我才清楚地浮现出来。
当你有能力行善的时候,只看是谁需要你帮助你就帮助,而不去考虑跟你有没有关系,这才是真正的无私精神。
第六章 从心灵跃升到密契合一
我们每天都活在一些狭隘的、平凡的、琐碎的事件里面,有的时候别人瞪我们一眼,或者迁怒于我们,或者给我们脸色看,我们就忽然觉得好沮丧,好像自己被人家忽视、排斥、歧视、否定;其实没有那么严重,因为也会有一些人来鼓励我们,支持我们。那么怎么办呢?我们要培养一种能力,就是对别人的批评要能够设法抵挡,对别人的鼓励则要加倍珍惜。
你不是艺术家,但是每天照样有许多事可以做,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都要全力以赴,专心去做,把它本身就当成是目的,而不再是达到别的目的的手段,这就是一种创作的过程。你将会让别人发现:你这个人在任何地方都会开展出一种新的局面。
很多事情要靠别人配合完成,你只能尽量减少靠别人这一方面的比例,亦即要尽量主动掌握自己的生命,减少受别人影响,让别人操纵的比例。这一方面愈减少,你的生命就愈自足。
你有多少时间,要做多少事,妥善加以分配,一次只做一件事。
化解压力的三个原则:第一,管理好时间,设法安排该做的事;第二,知道自己的限制,必要的时候说不;第三,需要别人帮忙的时候,勇敢地向别人开口。把握这三项原则,压力自然减轻。
现代人生活的步调速度太快,环境转换太快之后,自己没有妥善的准备,心灵就会受到很多的考验,不知道应该向前还是向后,向左还是向右,向上还是向下,真是为难啊!现代人的困难就是在一个地方左右为难,不知道应该何去何从。
人生其实很简单,要看你受多少条件所控制。条件愈多的话,你就愈不自由。这样的条件包括金钱、名声、权力、地位等等,比如财富很多的人并不自由,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的:有钱人很辛苦,“就像一头驴子驮着沉重的金币,走完他的人生。”真是辛苦啊!当然,有的人恐怕会说:“我宁可做这种驴子。”如此夫复何言,我们也不必多谈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