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组 公开课 《面积的意义》教学设计
(2012-05-09 13:07:45)
标签:
杂谈 |
分类: B13每教师年开公开课1次及以上 |
面积的意义
黄屿小学三年级
教学内容:书本第70-73页
教材分析:
为了直观认识面积的含义,教材安排了三个层次。
1、结合四个具体实例,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四个实例分别为:两本数学书,一枚一元硬币和一枚一角硬币,大人手掌与小孩手掌,两片树叶。教材结合四个比大小的具体实例抽象面积的概念。
2、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实践操作,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尤其是可以借助工具进行比较的策略。在比较面积大小的活动中,通过“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好些呢?的问题,让学生初步感知用正方形进行测量、比较的优点,从而为后面学习面积单位作好铺垫。
3、通过在方格纸上画图的活动,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并体验一个数学事实,即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学生分析:
1、学生已经具有了丰富的对于面的大小的直观感知。对于面积相差较大的图形,比如桌面与黑板面,学生能直接判断它们的大小。对于面积相近的图形,学生会采用重叠的方法来比较图形的大小。
2、学生已经建立了周长的概念,周长对于学生认识面积具有负迁移。在一个平面图形中,“边”属于强刺激源,“面”属于弱刺激源,加之长度的学习在先,学生在学习面积时,在潜意识中会受到周长的影响,感到周长长的图形的面积似乎更大些。
3、对于面积的认识是一个渐近的过程,一个不断完善与丰富的过程。什么是面积,处于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有不同的回答。同样,成人世界也会因为自己生活经验的差异,对于什么是面积做出个性化的解释。
教学目标:
1、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感知面的存在与大小,知道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2、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自选单位的多样性。
3、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面积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建立面积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面的表象和概念。
教学准备:魔方、杯子、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纸片若干等
教学过程:
一、面的导入。
1、教师操作:幻灯出示一个“面”字。
师:你能想到什么?老师知道你们想到的很多很多,我这儿也有四个词语。请同学们想象下是什么样子的?
逐个出示湖面(想象停顿2秒)、镜面、桌面、书面……
2、你觉得湖面在哪儿?(停顿2秒,师做平摸的动作)你能想像着摸一摸吗?
二、面及表面概念的建立
师:第二个图形的面在哪儿呢?师生比划找出这个面。
师:(第一个图形)其实这个图形也有面,在哪儿呢?生找并说想法。
小结:同学们,其实不管有没有颜色,它都有面。
过度语:这里有些图形,它们的面又在哪儿呢?
2、课件出示:长方形、圆形、树叶形和正方形。
师:举起你的手,我们一起来摸一摸这些图形的面吧。
师带着生边摸边说:这就是长方形的面;
这就是圆形的面;
这就是***的面……
这就是***的面……(后2个师说前半句,生接着说下去)
3、其实这些面都是从物体的身上描下来的。到底是从什么物体上描下来的呢?请看
边看边说:这个长方形的面是从数学书上描下来的。
这个圆形的面是从杯子上描下来的,(后2个师说前半句,生接着说下去)
这个面是从……上描下来的,
那这个正方形呢,是从……上描下来的(课件依次出示书本面,杯子底、树叶、魔方。)这些图形都长在物体身上。
(1)长方形是从数学书上描下来的,书除了描下来的长方形这一个面,你还能找到其他的面吗?动手摸一摸
(2)师:没有摸完整的小朋友一起来跟老师完整的摸一摸。
(3)小结表面:这本书的上面、下面、前面、后面、左面和右面,我们把所有的面合起来统称为书的表面。(板书:表面)生齐读。
(4)感受物体的表面。
我们刚才摸到的都是书的表面。你能找到杯子、魔方的表面吗?想想。
课件出示杯子、魔方表面展开图。
(5)摸摸身边的一些物体的表面,边摸边说:这是
(6)桌面、书面、门面、黑板的面……你能选两个比比他们的大小吗?
你能用(
(
4、下面积定义
过渡:物体表面有大小,那么这些平面图形有大小吗?肯定有。你也能选两个比比它们的大小吗?(让生畅所欲言)
(1)圆和正方形的大小,你是怎么知道的?生说后。课件演示重叠法。看来,平面图形也有大小(课件出示)板书:平面图形
(2)、物体表面有大小,平面图形也有大小,我们把: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课件出示)
齐读。你读懂了什么?
(3)你能用上“面积”这个词比比面积的大小吗?
如(
(
小结:线的长短,就是线的长度,那么面的大小,就是面积。
三、感受“单位”
1、初步感受单位
过渡语:你能比比这几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吗?
(1)在心里比比这四个图形面积的大小。不用说,同学们都知道正方形的面积最大。
(2)比较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大小。
请大家猜一猜,正方形会有几个三角形那么大?一个够吗?我请电脑来帮帮忙吧!
谁能完整地说一说:正方形的面积有2个三角形那么大。
(3)用长方形比较正方形的大小。
猜想,我们把长方形拿过来,铺铺看,到底要几个这样的长方形。到底对不对呢?我也请电脑来帮帮忙吧!
我们也可以说:正方形的面积有2个长方形那么大。
(4)用小正方形比较大正方形的大小。
猜想,我们把小正方形拿过来,铺铺看,到底要几个这样的小正方形。我们也请电脑来铺铺看吧!
我们也可以说:大正方形的面积有……个小正方形那么大。
师小结:看来,我们可以用小一点的图形的大小来说明大一点图形的面积,这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数学思想。
四、统一单位“种类”
1、课件出示:(接着出示)小小正方形、圆形、等腰三角形和长方形。
每个指3个学生猜。
师:看来大家猜的答案都不一样,到底有几个那么大?我们摆摆看。
①请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选好一种图形去铺。自己铺好后,看看到底铺了几个?
②铺好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用什么图形来铺,大约铺了几个?
反馈汇报
A、选正方形的同学汇报。铺了几个?正好铺满吗?规范语言:我们可以这么说,长方形的面积有6个正方形那么大。
B、选长方形的同学汇报。铺了几个?正好铺满吗?规范语言:我们可以这么说,红色长方形的面积大约有4个蓝色长方形那么大。
C、选三角形的同学汇报。铺了几个?正好铺满吗?规范语言:我们可以这么说,长方形的面积大约有10个三角形那么大。
D、选圆形的同学汇报。铺了几个?正好铺满吗?规范语言:我们可以这么说,长方形的面积大约有6个圆形那么大。
学生说想法,并说出理由。
小结:其实,圆、三角形、正方形和长方形都可以作为单位来测量图形的面积,但是由于正方形长得方方正正,人们习惯上把正方形作为单位来测量一些图形的面积。
(二)统一单位“大小”
1、课件出示:
2、课件出示:
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有4个正方形那么大,另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有6个正方形那么大。你猜猜,哪个长方形的面积大?
生猜后,要求说出这么猜的理由。
出示两张幻灯。
师:这就奇怪了,刚才不是说正方形的个数越多面积就越大吗?原因出在哪里呢?
3、课件出示:
五、课堂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对面积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教后小记:
认识面积是一节内容比较难理解的概念课,是让学生进行由实物表面的面积到封闭图形表面的面积,由具体到抽象的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当然,这部分内容学生也有一定的知识经验,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平面图形,了解平面图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物体表面大小的认识,学生在生活中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和体会。
这节课,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由面—表面—面积,逐步建立起面积的表象和概念,学生学的比较积极主动,效果也不错。我觉得这节课做得比较好的还是对“单位”的渗透和统一单位必要性的认识这一点做得比较足,为下一节课做了很好的铺垫。
美中不足的是,学生小组活动环节还是显得有一点点乱,看来学生的小组合作还是需要老师的方法指导,以后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习惯和能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