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圣舫 <<认识立体图形>>公开课教案

(2012-11-06 12:04:33)
标签:

杂谈

认识立体图形

                       千石小学东联校区  林圣舫

                                     2012-10-16

教学内容 P34P36认识图形。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能识别这几种物体和图形,初步理解相关概念的意义。

2.学生获得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和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推、滚、摸各种立体图形,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和特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生获得一定的合作意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2.在愉悦的氛围中让学生获得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和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弄清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
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4.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对立体图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2、使学生顺利完成从实物图到一般模型的抽象过程。建立空间概念。

教学难点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形卡片  教师准备各种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立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导入:神秘的口袋

同学们,老师这有一个神秘的口袋,想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么?让我们打开口袋看一看吧。

这些物体都有不同的形状,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们。

板书课题:认识物体

二、新课教学

1、操作感知,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分一分:这些小东西太乱了,老师想让几个小朋友们帮帮忙,根据它们的形状分一分,其他小朋友们请仔细看好了,想下你们有没有更好的分法。

2)、让帮忙分类的同学说说:小朋友们真厉害,把原来乱七八糟的物体都分好啦。(那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2、起名字:像苹果、梨子、葡萄、香蕉我们都叫水果。小朋友们把形状相同的物体分成了4堆,可是他们还没有名字呢!谁能根据他们的形状,给每一堆物体起个名字呢?(教师出示卡片: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并放到相应的位置。(出示PPT插入图上练习,看看学生是否都会分类了)

3、认一认:现在请小朋友们在小脑袋里记下这些图形和名字。老师来看看你们是不是都知道了。①请把你桌上的球用你的右手拿好举起来; 互相看看拿拿对了吗?②把正方体用你的左手拿好举起来;③把你认为是圆柱的用双手捧起来;④还剩下一个什么我们还没有说到的?

三、操作感知

1、操作感知各形状物体的特征:教师让学生拿出不同的物体用手来摸一摸,说说这些物体都有哪些和别的物体不一样的地方。

a:感知长方体
1)活动: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手中的长方体,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长方体先和小组里的小朋友说一说。
2)汇报:
师:谁能用最大的声音大家,你现在觉得长方体是什么样子?你是怎么感觉到的?(学生口答)
b:
感知正方体、球、圆柱 
①活动: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现在你还想认识什么的物体,就拿出来看一看,摸 一摸,再给同组的小朋友说说心中的感受。
②汇报:学生仿照长方体的汇报,依次说:
正方体: 正正方方的,6个面,8条棱,8个顶点,不能滚动
球: 圆乎乎的,能滚动

圆柱:上下一样粗,圆的,能滚动
(注:学生每汇报完一种物体的特征,老师:请不是拿这种物体的小朋友赶快找一个看一看,摸一摸,看一看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

2、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好啦!小朋友们都认识了这些物体的形状,现在请小朋友拿出一个正方体和一个长方体。这两兄弟长得太像了,老师都把他们两搞混了,哪个小朋友最能干!有什么好办法能认出他们呀?摸一摸它们的面、边,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四、活动练习
1.
数一数(出示课件:机器人)
数一数刚才的机器人分别用了多少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学生可以独立地数)

2、找规律:(PPT出示)

五、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不仅认识了各种形状的物体,还用它们装扮了我们的生活。

六、课后作业
 P37
页的第1题、第2题、第8

七、板书设计

八、反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