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文言文实词的推断》

分类: A3:B5-B9、项目实施 |
李伟伟公开课
时间:2018年1月12日星期五
地点:永嘉二中高三(4)班
参与人员:高三段全体语文教师
课题名称:文言文实词的推断
简要点评:
永嘉二中语文致真稿(教师版)
课 |
|
课 |
二课时 |
||
年
模 |
高考第一轮复习 |
课 |
专题课 |
授课时间 |
|
主备人 |
李伟伟 |
审阅人 |
柯沁莹 |
审阅 (包科领导) |
蒋恩国 |
考
要 |
1、掌握准确把握文言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2、学会知识迁移,提高解题能力。 3、积累实词。 |
||||
学
目 |
1、掌握准确把握文言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2、学会知识迁移,提高解题能力。 3、积累实词。 |
||||
学
重 |
掌握准确把握文言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
||||
学
难 |
学会知识迁移,提高解题能力。 |
||||
学
方 |
运用多媒体,讲练议结合。 |
环节一:“学” 案
【自主学习】 |
请你猜测一下下面两个句子中的划横线的词的含义。 1、“有飞骑犯法,善才(人名)绳之”,你能准确解释“绳”这个词吗? 2、“进之此时案腰间刀伺道济,有异言,则杀之。道济趋下阶,叩头曰:‘武皇帝在上,臣道济如有异心,速殛(jí)之。’”你能推断出“殛”的意思吗? 答案:绳,制裁。通过成语“绳之于法”可以得知。殛,诛杀。通过语境可以得知。 在文言文的复习中,实词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虽然历年来高考文言文实词大多来自课本,但由于语境的变化,加上词语词义本身的丰富性,我们要准确把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解答技巧,无疑对我们是有帮助的。今天我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掌握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 |
【讨论交流】 同学们课前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下面我们用5分钟分组讨论一下课前预习的六组练习,看看你们对加点实词的推断是否一致,并注意归纳每一组的推断方法。 (特别说明:以下“想一想”的内容作为“课前预习”提前印发给学生,上课时直接讨论;“试一试”内容展示在课件上)
|
环节二:“思” 案
【问题探究】 |
二次备课 |
(一)讨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组: 绳索 2、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3、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方法一:字形推断法】 汉字是表意文字,其中80%以上是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组成,这些字中的形旁往往是表意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个表意的形旁来推测这个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拓展:
“禾”与五谷有关;
“皿”与器具有关;
“言”与说话有关; 课堂练习: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1、丰则贵籴(dí),歉则贱粜(tiào)。 “籴”、“粜”大家比较陌生。可根据字形,推断为会意字,跟“粮食”有关,意思是买进粮食、卖出粮食。 2、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 “觐”虽比较眼生,但它是形声字,从形旁“见”上,猜出与“见”有关,可以解释为“拜见”。 【方法二:通假字推断法】 现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运用通假字音同或音近的原则,大胆逆推,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从而释出符合语境的意思。 【推断练习】 (1)进住夏口(《赤壁之战》)(“住”通“驻”) (2)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荀子.;天论》)(“倍”通 “背”, “倍道”就是“违背自然规律”。) (3)昌宗从旁趣说,使速言(“趣”就是通假字,通“促”,意为“催促”) (4)使有司宽政,毁关(去掉关税),去禁(禁令),薄敛,已责。(《左传》)
责, 意思为___________ (5)“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苏轼《教战守策》) (“顿”通“钝”) (6)“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 【方法三:成语推断法】 成语是一种被人们广泛运用的固定短语,它脱胎于古汉语。成语中很多语素保留了古汉语的意义,而古汉语中很多词语的解释自然也可以从成语中找到答案。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中的“负”,与“忘恩负义”中的“负”,都是“背弃”的意思;《游褒禅山记》“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中的“旷”与“心旷神怡”中的“旷”,都是“开阔”的意思;《石钟山记》“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中的“斤”,与“运斤成风”中的“斤”都是“斧头”的意思。 基于古汉语与成语这样一种密切的联系,文言文阅读中,如果某个词难以理解,我们可以联想一下与之相关的成语,也许成语中这个词的解释,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推断练习】 1、臣所陈虽小,可以喻大。 2、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3、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韩轨遂投城遁走。 4、二年正月,泽至开德,以孤军进,都统陈淬言敌方炽,未可轻举,泽怒,欲斩之,诸将乞贷淬,使得效死。泽命淬进兵,遇金人,败之。
《宋史》 【方法四:句式推断法】 文言文中对偶句、并列词句很多,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想一想 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2、祠祝毕,刍狗捐;淳精流,糟粕弃。 3、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4、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简析] 1、第1句从句式结构来看,属于对仗,“忠”和“贤”相对,“用”和“以”相对;“忠”和“贤”同义,那么“用”和“以”同义,故“以”的意义就是“重用,任用”的意思。 2、祭祀祷告结束了,刍狗就应抛弃;醇酒已经流出来了,糟粕就要抛弃。“捐”和后文中“弃”对应,故解释为“丢弃、抛弃”。 3、句从句式结构来看,也属于对仗句,“六国”与“秦”相对,“灭”与“族”相对,由此可推知,“族”就是“族灭”的意思。 4、臧:好的;否:坏的,语意相反,由此可知“陟”提拔的意思。 试一试 解释加点的字 (唐太宗)叹曰:“天下之事有善有恶。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弊。公卿之内,情有爱憎,憎者唯见其恶,爱者止见其善,爱憎之间,所宜详慎。” 上面文段中,“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弊。”是并列的句子,古人写文章讲究文面美,经常采用并列句、对偶句、排比句等句式,在这样的句子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可以由此来推知词义。语段中“安”和“弊”是意思相反的两个词,“安”是“安全、安定”,“弊”可解释为“衰败”。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对应互译法。 【方法五:语法推断法】 语法分析推断法就是分析所要解的词在句中充当何成分,然后根据成分推断其词性,进而推断出其意义。 【推断练习】 根据字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1、将军身披坚执锐,讨伐暴秦,功盖寰宇!
(从句子成分看,“坚”“锐”分别充当“披”和“执”的宾语,因次解释为:坚硬的盔甲和锐利的兵器) 2、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2000年全国高考题) 樵:木柴。 3、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4、予既揖退老甿,条其言,书于书褒城驿屋壁。
(2005年高考浙江卷) 5、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
脯(杀做肉干)(为这件事(同纣王)争辩得很厉害,所以(纣王)就把鄂侯杀了,将尸体做成肉干”。) 6、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7、其罪当与童贯等。 【方法六:语境推断法】 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们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有些句子的实词还需借助句子外部语境来推断,才能上下贯通。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文言实词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推断出其意义。
2、天保中,郡县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
(断粮)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项王至阴陵, 迷失道,
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
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绐(dài):欺骗 【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一些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我们在总结这些方法的过程中,有一个共同的步骤,就是要在先了解文段大意的基础上才能去推断,而对文意的掌握还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练习、多巩固。所以,我们说理解文意是推断的基础,方法是辅助的手段,只有在丰厚的积累中才有准确的推断。 |
|
环节三:“行”案
【巩固练习】 |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周)昌为人强力,敢直言,自萧、曹等皆卑下之。昌尝燕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高帝逐得,骑昌项上,问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纣之主也。”于是上笑之,然尤惮昌。及高帝欲废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为太子,大臣固争莫能得,上以留侯策止。而昌庭争之强,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心)〔期期〕知其(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上欣然而笑,即罢。吕后侧耳于东箱听,见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 (节选自《汉书·周昌传》)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昌为人强力 强力:刚强不屈 B.
大臣固争莫能得 C.
然尤惮昌 D.
昌为人吃,又盛怒 B [解析] 固:坚决。争:争辩。引申为反对。 2.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萧、曹等皆卑下之 B.
昌还走 C.
而昌庭争之强 D.
微君,太子几废 A [解析] 卑下:(待人)谦恭自下。 [参考译文]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张仪者,魏人,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纵横之术,苏秦自以为不及也。仪游诸侯无所遇,困于楚,苏秦故召而辱之。仪怒,念诸侯独秦能苦赵,遂入秦。苏秦阴遣其舍人赍金币资仪,仪得见秦王。秦王说之,以为客卿。舍人辞去,曰:“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激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也。”张仪曰:“嗟乎,此吾在术中而不牾,吾不及苏君明矣。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 (节选自《资治通鉴》)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 B.
秦王说之,以为客卿 C.
舍人辞去 D.
吾不及苏君明矣 B [解析] 以为:“以之为”的省略,可以译为“让他做”。所以“以”是介词,可译为“让”。 4.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念诸侯独秦能苦赵 B.
苏秦阴遣其舍人赍金币资仪 C.
故激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 D.
此吾在术中而不牾 D [解析] 牾:通“悟”, 明白,醒悟。 [参考译文] 张仪是魏国人,与苏秦一起侍奉鬼谷先生,学习用游说来联合的政治权术,苏秦自认为才能不及张仪。张仪游说各国没有被赏识,流落到楚国,这时苏秦便召他前来,又加以羞辱。张仪被激怒,心想各国中只有秦国能让赵国吃苦头,便前往秦国。苏秦又暗中派侍从送钱去资助张仪,使张仪见到了秦王。秦王很高兴,以客卿地位礼待张仪。苏秦的侍从告辞时对张仪说:“苏秦先生担心秦国攻打赵国会挫败联合各国的计划,认为除了您没有人能操纵秦国,所以故意激怒您,又暗中派我来供给您费用,这些都是苏秦先生的计谋啊!”张仪感慨地说:“罢了!我在别人的计谋中还不自知,我不如苏秦先生是很明显的事了。请代我拜谢苏秦先生,只要他活着,我张仪就不说二话!”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孟子既娶,将入私室,其妇袒而在内,孟子不悦,遂去不入。妇辞孟母而求去,曰:“妾闻夫妇之道,私室不与焉。今者妾窃堕在室,而夫子见妾,勃然不悦,是客妾也。妇人之义,盖不客宿。请归父母。”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谓之曰:“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孟子谢,遂留其妇。君子谓孟母知礼,而明于姑母之道。 5.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将入私室,其妇袒而在内 B.
勃然不悦,是客妾也 C.
今子不察于礼 D.
孟子谢,遂留其妇 D [解析] 谢:道歉。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子既娶,将入私室 B.
将入门,问孰存 C.
声必扬,所以戒人也 D.
君子谓孟母知礼 C [解析] 所以:用来……。 孟子娶妻以后,有一次刚要进入内室,见他的妻子脱了外衣,穿着短衣在屋里;孟子不高兴了,于是离开不再进去。他的妻子向孟母告别要求离去,说:“我听说夫妇之间的规矩,在内室可以不遵守它。现在我在内室里慵懒、懈怠,而丈夫见到我勃然大怒,这是把我当成客人了。做女人的规矩,一般不住在别人家里。请让我回到父母家中。”孟母于是叫来孟子对他说:“(《礼》上说过)将要进入大门,要问一下谁在里边,这是用来表示尊敬;将要进入厅堂,声音一定要响亮,这是表示通知了人家;将要进入内室,眼睛一定要向下看,表示担心撞上人尴尬的时候。如今你不遵守礼节,却责怪别人没有礼节,不是不是(和圣人)差得太远了吗!”孟子道歉,于是挽留住他的妻子。君子说孟母懂得礼节而且清楚做婆婆之道。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①,感泣辞母去,之南都②,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曾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
(节选自《宋名臣言行录》) [注] ①世家:家世。 ②南都:今河南商丘。 ③
7.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范仲淹二岁而孤 B.
再适长山朱氏 C.
感泣辞母去,之南都 D.
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 B [解析] 适:女子出嫁。 8.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既长,知其世家 B.
五年未曾解衣就寝 C.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D.
遂大通“六经”之旨 C [解析] 昏怠:发昏疲倦。 [参考译文]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9.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 B.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C.
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D.
尝辍业投笔叹曰 D [解析] 辍业:停止劳作。 A.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B.
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C.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 D.
大丈夫无它志略 C [解析] 召:征召。 [参考译文]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是徐县县令班彪的小儿子。(班超)有很大的志向,不拘泥于小节。但品性孝顺恭谨,在家里经常辛勤地做粗活,并不认为劳苦是羞耻的事。他很有口才,并且广泛地涉猎典籍。永平五年,他哥哥班固被征召做了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一起随哥哥到了洛阳。家里很贫穷,经常被官吏雇佣去抄写文书来供养家人。长时间的劳作后,有一次曾经停止抄录工作,扔掉笔感慨道:“大丈夫没有别的志向谋略,也应当效仿傅介子、张骞,出使异域,建立功业,来获取封侯的功名,怎么能长期做这种替人抄抄写写的事呢?”身边的人都取笑他,班超说:“凡夫俗子怎么能知道壮士的志向呢!” |
【教学反思】 |
1、先让学生把《全品A+》上的课内实词、虚词题独立做一遍,做完后,如有不明白的地方,教师再引导学生探究.学生的回生现象严重,教材复习一定要脚踏实地,做到有布置有检查。 2、在复习过程中,做到以点带面,可以首先选取几篇典型的文章或文段,教给学生一些系统的翻译方法,譬如解答实词的方法可归纳为代入检验法,语法分析法,结构分析法,联想推新法,通假推断法,成语推断法等。 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运用所教方法,多读语段多做题,训练得多了,语感也就加强了,做题也就顺手了。 4、要注意精讲多练,对于语段,只有在学生先阅读并做题的前提下在精讲,否则是没有意义的。 5、在训练过程中,一定要强调在语境中理解此意,断章取义是不可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