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公开课《文言文实词的推断》

(2018-06-28 16:42:22)
分类: A3:B5-B9、项目实施

李伟伟公开课

时间:2018112日星期五

地点:永嘉二中高三(4)班

参与人员:高三段全体语文教师

课题名称:文言文实词的推断

简要点评:

  1、上课节奏紧凑合理

  2、课堂内容丰富

  3、方法总结让学生能掌握得较好

永嘉二中语文致真稿(教师版)

 

             《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

 

二课时

 

 

高考第一轮复习

 

专题课

授课时间

 

主备人

李伟伟

审阅人

柯沁莹

审阅

(包科领导)

蒋恩国

 

 

1、掌握准确把握文言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2、学会知识迁移,提高解题能力。

3、积累实词。

 

 

 

1、掌握准确把握文言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2、学会知识迁移,提高解题能力。

3、积累实词。

 

 

 

掌握准确把握文言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学会知识迁移,提高解题能力。

 

 

运用多媒体,讲练议结合。

 

环节一:“学” 案

【自主学习】

请你猜测一下下面两个句子中的划横线的词的含义。

1、“有飞骑犯法,善才(人名)之”,你能准确解释“绳”这个词吗?

2、“进之此时案腰间刀伺道济,有异言,则杀之。道济趋下阶,叩头曰:‘武皇帝在上,臣道济如有异心,速jí)之。’”你能推断出“殛”的意思吗?

答案:绳,制裁。通过成语“绳之于法”可以得知。殛,诛杀。通过语境可以得知。

在文言文的复习中,实词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虽然历年来高考文言文实词大多来自课本,但由于语境的变化,加上词语词义本身的丰富性,我们要准确把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解答技巧,无疑对我们是有帮助的。今天我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掌握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

 

讨论交流

同学们课前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下面我们用5分钟分组讨论一下课前预习的六组练习,看看你们对加点实词的推断是否一致,并注意归纳每一组的推断方法。

特别说明:以下“想一想”的内容作为“课前预习”提前印发给学生,上课时直接讨论;“试一试”内容展示在课件上

 

环节二:“思” 案

问题探究

二次备课

(一)讨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组: 绳索

2、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贿: 嫁妆

3、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穑: 收割  ( 种植叫“稼”,收割叫“穑”。)

 

【方法一:字形推断法】

 

汉字是表意文字,其中80%以上是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组成,这些字中的形旁往往是表意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个表意的形旁来推测这个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拓展:

“禾”与五谷有关;        “贝”与金钱有关;

“皿”与器具有关;        “宀”与房舍有关;

“言”与说话有关;        “尸”与身体关;

       “纟”与丝织品、捆绑有关;“歹”与死亡有关

 

课堂练习: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1、丰则贵dí),歉则贱tiào)。

“籴”、“粜”大家比较陌生。可根据字形,推断为会意字,跟“粮食”有关,意思是买进粮食、卖出粮食。

2、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

“觐”虽比较眼生,但它是形声字,从形旁“见”上,猜出与“见”有关,可以解释为“拜见”。

 

【方法二:通假字推断法】

 

现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运用通假字音同或音近的原则,大胆逆推,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从而释出符合语境的意思。

【推断练习】

1)进住夏口(《赤壁之战》)(“住”通“驻”)

2)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荀子.;天论》)(“倍”通 “背”, “倍道”就是“违背自然规律”。)  

3)昌宗从旁趣说,使速言(“趣”就是通假字,通“促”,意为“催促”)

4)使有司宽政,毁关(去掉关税),去禁(禁令),薄敛,已责。(《左传》) 责, 意思为___________      “责”,《说文》:“求也,从贝,刺声。”王筠说:“谓索求负家偿物也。”“责”就是“债”字,但是它在上古可用作动词,兼有讨债的意义。它之所以从贝,是因为贝表示财。《左传》昭公二十年:“使有司(主管机关)宽政,毁关,去禁废除各种,薄敛(减少田租),已责(停止讨债)。”这是“责”的本义。     

5)“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苏轼《教战守策》) (“顿”通“钝”

6)“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

 

【方法三:成语推断法】

 

成语是一种被人们广泛运用的固定短语,它脱胎于古汉语。成语中很多语素保留了古汉语的意义,而古汉语中很多词语的解释自然也可以从成语中找到答案。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中的“负”,与“忘恩负义”中的“负”,都是“背弃”的意思;《游褒禅山记》“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中的“旷”与“心旷神怡”中的“旷”,都是“开阔”的意思;《石钟山记》“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中的“斤”,与“运斤成风”中的“斤”都是“斧头”的意思。

基于古汉语与成语这样一种密切的联系,文言文阅读中,如果某个词难以理解,我们可以联想一下与之相关的成语,也许成语中这个词的解释,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推断练习】 

1、臣所陈虽小,可以喻大。  联想:家喻户晓、不言而喻     喻:明白

2、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联想:日薄西山、义薄云天     薄:靠近 

3、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韩轨遂投城遁走。  联想:投笔从戎  投,扔掉,舍弃 

4、二年正月,泽至开德,以孤军进,都统陈淬言敌方炽,未可轻举,泽怒,欲斩之,诸将乞贷淬,使得效死。泽命淬进兵,遇金人,败之。 《宋史》     联想:严惩不贷     〖解释〗惩:处罚;贷:宽容。严厉惩罚,绝不宽恕。贷 : 宽恕、宽免 

 

【方法四:句式推断法】

 

文言文中对偶句、并列词句很多,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想一想

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2、祠祝毕,刍狗捐;淳精流,糟粕弃。

3、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4、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简析]

1、第1句从句式结构来看,属于对仗,“忠”和“贤”相对,“用”和“以”相对;“忠”和“贤”同义,那么“用”和“以”同义,故“以”的意义就是“重用,任用”的意思。

2、祭祀祷告结束了,刍狗就应抛弃;醇酒已经流出来了,糟粕就要抛弃。“捐”和后文中“弃”对应,故解释为“丢弃、抛弃”。

3、句从句式结构来看,也属于对仗句,“六国”与“秦”相对,“灭”与“族”相对,由此可推知,“族”就是“族灭”的意思。

4、臧:好的;否:坏的,语意相反,由此可知“陟”提拔的意思。

试一试

解释加点的字

(唐太宗)叹曰:“天下之事有善有恶。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弊。公卿之内,情有爱憎,憎者唯见其恶,爱者止见其善,爱憎之间,所宜详慎。”

上面文段中,“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弊。”是并列的句子,古人写文章讲究文面美,经常采用并列句、对偶句、排比句等句式,在这样的句子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可以由此来推知词义。语段中“安”和“弊”是意思相反的两个词,“安”是“安全、安定”,“弊”可解释为“衰败”。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对应互译法。

 

【方法五:语法推断法】

 

语法分析推断法就是分析所要解的词在句中充当何成分,然后根据成分推断其词性,进而推断出其意义。  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 。

【推断练习】 

根据字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1、将军身披坚执锐,讨伐暴秦,功盖寰宇! (从句子成分看,“坚”“锐”分别充当“披”和“执”的宾语,因次解释为:坚硬的盔甲和锐利的兵器) 

2、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2000年全国高考题) 樵:木柴。  

3、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和:_______2004湖南) “和”接代词宾语“之”,当为动词,而不能理解为形容词“和睦”;再联系上文“鸣”,可知“和”应为“应和”。 

4、予既揖退老甿,条其言,书于书褒城驿屋壁。 (2005年高考浙江卷)      条其言,书于书褒城驿屋壁     条:整理

5、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 脯(杀做肉干)(为这件事(同纣王)争辩得很厉害,所以(纣王)就把鄂侯杀了,将尸体做成肉干”。

6、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生死”相当于“使死生”即“使死者复生”;“肉骨”相当于“使骨肉”即“使白骨生肉”二者都是“使死者复生”的意思 

7、其罪当与童贯等。     等:一样,等同  句中主语为“其罪”, “与童贯”是状语,而“等”应该是句子的谓语。所以它是“一样”、“等同”之义,而非“等人”、“等等”。

 8、(08广东)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嫁给)

 

【方法六:语境推断法】

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们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有些句子的实词还需借助句子外部语境来推断,才能上下贯通。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文言实词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推断出其意义。

 

 1、梅以欹为美,正则无景     ( 倾斜 )  根据“无景”与“美”意思相反,可推断“欹”与“正”意思也相反,即“倾斜”。

2、天保中,郡县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 (断粮)  现代汉语中“绝食”指断绝饮食,以示抗议或自杀;而本句前文已交代“天保中,郡县大水、人灾”,下文又写太守苏琼“贷粟以付饥者”,那么这个“绝食”当指水灾后断了粮食。今义是主动地断绝饮食,此处则是被迫无奈断了粮,古今异义。

 3、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 (2005年全国卷ⅱ第8a “辩”用于动词谓语“多”(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富有”)之后,作宾语,应该是名词。由此可推断,选项释为动词“辩驳”有误。(“辩”的正确解释是“辩才”)

 4、(07浙江)又念昔日定国过余于彭城,留十日,往返作诗几百余篇,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敬佩)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项王至阴陵, 迷失道, 问一田父,田父:“左。” 左, 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绐(dài):欺骗

【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一些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我们在总结这些方法的过程中,有一个共同的步骤,就是要在先了解文段大意的基础上才能去推断,而对文意的掌握还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练习、多巩固。所以,我们说理解文意是推断的基础,方法是辅助的手段,只有在丰厚的积累中才有准确的推断。

 

 

环节三:“行”案

巩固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昌为人强力,敢直言,自萧、曹等皆卑下之。昌尝燕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高帝逐得,骑昌项上,问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纣之主也。”于是上笑之,然尤惮昌。及高帝欲废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为太子,大臣固争莫能得,上以留侯策止。而昌庭争之强,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上欣然而笑,即罢。吕后侧耳于东箱听,见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

(节选自《汉书·周昌传》)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昌为人强力        强力:刚强不屈

B. 大臣固争莫能得           固争:固然争夺

C. 然尤惮昌                 尤惮:很惧怕

D. 昌为人吃,又盛怒          盛怒:非常气愤

 

B [解析] 固:坚决。争:争辩。引申为反对。

2.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萧、曹等皆卑下之  卑下:蔑视,轻视

B. 昌还走  走:逃走

C. 而昌庭争之强  庭:在朝堂上

D. 君,太子几废  微:如果没有

A [解析] 卑下:(待人)谦恭自下。

[参考译文]

    周昌为人刚强不屈,敢于直言不讳。即使是萧何、曹参等人对周昌都非常谦恭。周昌曾经有一次在高帝玩乐时(“燕”通“宴”,乐,娱乐)进宫奏事,高帝正抱着戚姬,周昌见此情景,回头便跑。高帝连忙上前追赶,追上之后,骑在周昌的脖子上问道:“我像什么样的皇帝?”周昌昂起头说:“陛下您就是夏桀、商纣一样的皇帝。”高帝听了哈哈大笑,但是却由此很惧怕周昌。等到高帝想废掉太子,立戚姬之子如意为太子时,许多大臣都坚决反对,但是都未奏效。后来,皇帝因为张良定下的计策就把此事放下了。但是周昌在朝堂上和皇帝极力争辩,高帝问他理由何在,周昌本来就有口吃的毛病,再加上非常气愤,(也就口吃得更加厉害了,)他说:“我的口才虽然不太好,但是我心中……知道这样做是不行的。陛下您想废掉太子,我……不接受您的诏令。”高帝听罢,很高兴地笑了,立刻停止(讨论这件事)。吕后因为在东厢侧耳听到(他和皇帝的对话),她见到周昌时,就跪谢说:“没有您,太子几乎就被废掉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张仪者,魏人,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纵横之术,苏秦自以为不及也。仪游诸侯无所遇,困于楚,苏秦故召而辱之。仪怒,念诸侯独秦能苦赵,遂入秦。苏秦阴遣其舍人赍金币资仪,仪得见秦王。秦王说之,以为客卿。舍人辞去,曰:“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激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也。”张仪曰:“嗟乎,此吾在术中而不牾,吾不及苏君明矣。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

(节选自《资治通鉴》)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  事:侍奉

B. 秦王说之,以为客卿  以:认为

C. 舍人辞去  去:离开

D. 吾不及苏君明矣  及:比得上

 

B [解析] 以为:“以之为”的省略,可以译为“让他做”。所以“以”是介词,可译为“让”。

4.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念诸侯独秦能苦赵  苦:使……受苦

B. 苏秦阴遣其舍人赍金币资仪  赍:送给

C. 故激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  阴:暗地里

D. 此吾在术中而不牾  牾:矛盾

D [解析] 牾:通“悟”, 明白,醒悟。

 

[参考译文]

张仪是魏国人,与苏秦一起侍奉鬼谷先生,学习用游说来联合的政治权术,苏秦自认为才能不及张仪。张仪游说各国没有被赏识,流落到楚国,这时苏秦便召他前来,又加以羞辱。张仪被激怒,心想各国中只有秦国能让赵国吃苦头,便前往秦国。苏秦又暗中派侍从送钱去资助张仪,使张仪见到了秦王。秦王很高兴,以客卿地位礼待张仪。苏秦的侍从告辞时对张仪说:“苏秦先生担心秦国攻打赵国会挫败联合各国的计划,认为除了您没有人能操纵秦国,所以故意激怒您,又暗中派我来供给您费用,这些都是苏秦先生的计谋啊!”张仪感慨地说:“罢了!我在别人的计谋中还不自知,我不如苏秦先生是很明显的事了。请代我拜谢苏秦先生,只要他活着,我张仪就不说二话!”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孟子既娶,将入私室,其妇袒而在内,孟子不悦,遂去不入。妇辞孟母而求去,曰:“妾闻夫妇之道,私室不与焉。今者妾窃堕在室,而夫子见妾,勃然不悦,是客妾也。妇人之义,盖不客宿。请归父母。”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谓之曰:“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孟子谢,遂留其妇。君子谓孟母知礼,而明于姑母之道。

5.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将入私室,其妇袒而在内   袒:脱去外衣,露出短衣

B. 勃然不悦,是客妾也       客:把……当作客人

C. 今子不察于礼             察:明察,知晓

D. 孟子谢,遂留其妇         谢:表示感谢

D [解析] 谢:道歉。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子既娶,将入私室  既娶:娶妻以后

B. 将入门,问孰存  孰存:谁在里边

C. 声必扬,所以戒人也  所以:……的原因

D. 君子谓孟母知礼  知礼:懂得礼节

C [解析] 所以:用来……。

 [参考译文]

孟子娶妻以后,有一次刚要进入内室,见他的妻子脱了外衣,穿着短衣在屋里;孟子不高兴了,于是离开不再进去。他的妻子向孟母告别要求离去,说:“我听说夫妇之间的规矩,在内室可以不遵守它。现在我在内室里慵懒、懈怠,而丈夫见到我勃然大怒,这是把我当成客人了。做女人的规矩,一般不住在别人家里。请让我回到父母家中。”孟母于是叫来孟子对他说:“(《礼》上说过)将要进入大门,要问一下谁在里边,这是用来表示尊敬;将要进入厅堂,声音一定要响亮,这是表示通知了人家;将要进入内室,眼睛一定要向下看,表示担心撞上人尴尬的时候。如今你不遵守礼节,却责怪别人没有礼节,不是不是(和圣人)差得太远了吗!”孟子道歉,于是挽留住他的妻子。君子说孟母懂得礼节而且清楚做婆婆之道。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曾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 公开课《文言文实词的推断》 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节选自《宋名臣言行录》)

[] ①世家:家世。 ②南都:今河南商丘。 ③ 公开课《文言文实词的推断》(zhān):稠粥。 ④昃(zè):日偏西。

7.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范仲淹二岁而孤       孤:幼年丧父

B. 再适长山朱氏         适:到……去

C. 感泣辞母去,之南都   去:离开

D. 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   先:以……为先

B [解析] 适:女子出嫁。

8.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既长,知其世家          既长:长大以后

B. 五年未曾解衣就寝        就寝:睡觉

C.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昏怠:昏暗懒惰

D. 遂大通“六经”之旨      大通:彻底通晓

C [解析] 昏怠:发昏疲倦。

[参考译文]

      范仲淹两岁时就失去了父亲,母亲贫困没有依靠,改嫁长山朱氏。(范仲淹)已经长大,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感动得哭着辞别母亲,前往南都入学读书。(范仲淹)不分日夜地刻苦学习,五年中从来不曾解开衣服好好睡觉,有时候晚上发昏疲倦,就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顿稠粥都吃不饱,每天要到太阳偏西才开始吃饭。(范仲淹)终于彻底通晓“六经”的要领。()情绪激昂,有治理天下的抱负,经常自己述说:“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9.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  孝谨:孝顺恭谨

B.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口辩:能言善辩之才

C. 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供养:供给长辈生活

D. 尝辍业投笔叹曰  辍业:停止学业

D [解析] 辍业:停止劳作。

 10.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修:遵循

B. 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耻:以……为耻

C.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          召:邀请

D. 大丈夫无它志略            略:谋略

C [解析] 召:征召。

[参考译文]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是徐县县令班彪的小儿子。(班超)有很大的志向,不拘泥于小节。但品性孝顺恭谨,在家里经常辛勤地做粗活,并不认为劳苦是羞耻的事。他很有口才,并且广泛地涉猎典籍。永平五年,他哥哥班固被征召做了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一起随哥哥到了洛阳。家里很贫穷,经常被官吏雇佣去抄写文书来供养家人。长时间的劳作后,有一次曾经停止抄录工作,扔掉笔感慨道:“大丈夫没有别的志向谋略,也应当效仿傅介子、张骞,出使异域,建立功业,来获取封侯的功名,怎么能长期做这种替人抄抄写写的事呢?”身边的人都取笑他,班超说:“凡夫俗子怎么能知道壮士的志向呢!”

 

教学反思

 

1、先让学生把《全品A+》上的课内实词、虚词题独立做一遍,做完后,如有不明白的地方,教师再引导学生探究.学生的回生现象严重,教材复习一定要脚踏实地,做到有布置有检查。

2、在复习过程中,做到以点带面,可以首先选取几篇典型的文章或文段,教给学生一些系统的翻译方法,譬如解答实词的方法可归纳为代入检验法,语法分析法,结构分析法,联想推新法,通假推断法,成语推断法等。

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运用所教方法,多读语段多做题,训练得多了,语感也就加强了,做题也就顺手了。

4、要注意精讲多练,对于语段,只有在学生先阅读并做题的前提下在精讲,否则是没有意义的。

5、在训练过程中,一定要强调在语境中理解此意,断章取义是不可以的。

 

 

 http://s12/mw690/002JzPcEzy7lCdijx9Ncb&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