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台:塘河文化的亮点
沈不沉
在江南水乡绵延了几千年塘河的人文历史中,水台无疑是其中一个最为灿烂也最为诱人的亮点。
在塘河沿岸,神庙道观星罗棋布,戏剧又是民间酬神赛会的主要活动形式。所谓水台,就是建在岸边或水面上的戏台,是神庙道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塘河是历史上主要的交通要道,水台便为往来的船只提供了欣赏戏剧的空间。还有一种说法,借助水的回声可使乐音更加悦耳,《红楼梦》中就写到贾母家宴时,叫十番在藕香榭演奏,说是借着水音好听。
http://s15/small/002Jtxm2zy7k7ALgLSu9e&690
中国的戏剧虽然诞生较晚,但歌舞在原始氏族社会时就已经流行了,水台究竟何时出现已难考证,唐代敦煌壁画“净土变”所画的表演台就在水中,四面围以矮小的栏杆,这可能是中国最早的水台。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王翚绘制的《南巡图》里,画有一幅绍兴府柯桥镇一座搭在水边的戏台,前台三面临水,后台用草席封闭作为演员化妆之用,看来这只是一座临时搭建的戏台。我国真正的水台都是永久性建筑,目前造型精致保存完好的水台,首推扬州寄啸山庄(何园),戏台就建在http://s10/mw690/002Jtxm2zy7k7BhUjI569&690
园池之中,三面环水,只有一道曲桥与旁边的回廊相通。此外,中南海纯一斋水台与何园颇为类似,前面有一个水池,池周环以长廊。梅兰芳曾在此台演出。
清·李渔小说《连城璧》第一回《谭楚玉戏里传情,刘藐姑曲终死节》里对农村水乡戏台作了比较细致的描述。他在《比目鱼》传奇第十四出“利逼”中也写到刘藐姑和谭楚玉想趁在晏公庙演戏时一起跳水殉情;第十八出“巧会”写谭楚玉得中状元后,携夫人刘藐姑乘船同去赴任,经过当年想跳水的晏公庙时,恰遇原先的戏班正在演戏,就在近岸泊舟,在船头摆上三牲祭礼,坐在舟中看戏。顺治刊本《比目鱼》传奇的插图就画有两座水台。
江浙两省大都为水网地带,水台建筑较多,清人焦循的《花部农谭》中说:“每携老妇、幼孙,乘驾小舟,沿湖观阅”,可见当时的水台还真不少。温州的民风历来有“尚歌舞,敬鬼神”的习俗,各神庙又有演额子戏的惯例,城乡水台数以百计,拙辑《杜隐园观剧记》中所记从瑞安到温州沿岸观看水台演出多达数十处。市内与近郊较有名的如横渎水台、窦妇桥神庙水台、晏公殿神庙戏台等都曾风光一时。
http://s16/small/002Jtxm2zy7k7Cq7DVJff&690
如横渎水心殿,位于鹿城区南郊乡划龙、黎明乡横渎村、瓯海区梧田镇上田村交界之十字河中间的一个小岛上。所祀之神名周启荣,平阳横山人,宋孝宗二年进士。宋乾道二年(1166),温州因地震诱发水灾,大水,周启荣带头抗灾,力尽而死,宋皇封为护国平水圣王,建庙于此,每逢神诞,即邀戏班来此演出。1986年重建,1993年再次毁于火。建国前,此台的演出最为频繁,1996年旧城改造后此庙扩建,气势恢宏,但水台已不复存在。
另一处较有名的是库官庙,旧称“老殿”,地在温州市郊梧田镇之大路边,紧靠梧田河,由岸延伸至河中,三面环水,大门正对吹台山,紧靠安澜桥。大门外有铁栏杆包围,俨然一水台。1990年重修。庙中供奉库官圣王,右为仁济圣王;
左为长生案,皆不知姓名,仅知库官为元代钱塘人。此台于2003年改建,将戏台移至神庙之内,虽仍照常演出,但旧时的水台已风光不再。
还有如湖心观,地在今之锦绣路中段,原先此是一个小岛,建有道观,祀包公。靠河的一侧建有戏台。旧城改建后部分河道被填,戏台也被移到观内。
《杜隐园观剧记》中还提到品玉昆班在温州市区晏公庙演出的盛况:“正本演《比目鱼》,其戏中演戏,戏台上一联颇佳。盖其戏本在晏公庙前,前临大溪,故联语云:“台中戏,戏中台,景物最宜人,演出一生真本领;庙前溪,溪前庙,风光皆入画,绘成千古大奇观。横额四字:近水楼台。”
放河灯也是塘河文化的一大景观,农历七月十五是民间习俗的“鬼节”。这一天,亲属们大都要对已经死亡的亲人寄托哀思,沿河的庵堂庙观便用彩纸扎成许多小船,船上有纸扎的小人(鬼使),并有可以点燃蜡烛的花灯,让善男信女前来认购。到了晚上,便把这些花灯放在河中随波逐流,从高处望去,十里塘河万盏花灯在河面上缓缓飘动,与天上的星星相映成趣,煞是好看。
http://s8/mw690/002Jtxm2zy7k7CXkytFc7&690
(原载《温州日报》2006年3月21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