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则诚:其间故事几多般
沈不沉
http://s13/mw690/002Jtxm2zy7k5UjVqaMac&690
“其间故事几多般”是《琵琶记》开头【水调歌头】中的一句,用作本文标题,旨在回顾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所知道的与高则诚有关的故事。
高则诚创作的《琵琶记》,是13世纪最伟大的作品,是中国戏曲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它上继宋元南戏,下开明清传奇,为中国戏剧独特的表现形态(歌舞演故事)提供了定向发展的坐标。由《琵琶记》创设的剧本形式与表演格局700年来基本上没有变过,从这一意义说,高则诚是中国戏曲真正的奠基人。《琵琶记》是历代印刷版本最多,传播最广的中国古典戏曲作品,全国300多个剧种有一半左右会演《琵琶记》。可是在他的家乡瑞安县,高则诚的知名度远不及邓丽君,瑞安县越剧团没有人知道《琵琶记》,1989年建成通车的飞云江大桥,宁愿在桥头塑一支老鹰和一团面糊,也不愿让高则在桥头占一席之地。http://s12/bmiddle/002Jtxm2zy7k5Uqtz3Z7b&690
我第一次访问瑞安阁巷柏树村高则诚故居是在1983年,北京来了两位学者,市文化局指派我陪他们去阁巷。就在客人所住的华侨饭店租了一辆天津大发,一路颠颠簸簸到了飞云江渡口,等待轮渡的大小汽车排了足足一公里。我灵机一动,下车找到渡口指挥,说是北京来了人,那指挥二话没说,就把我们的天津大发调到最前面。过了江,去阁巷是一条小路,颠簸得更利害。20里地走了40多分钟。
柏树村只有四五十户人家,傍着一条小河,河边有一株年代久远已经死亡的柏树,残存的树干横贯了大半个河面,水浅时可从此跨过河。不远处有一座小桥,叫做高郎桥,据说高则诚小时候就从这座桥上走过,到集善祠塾去读书。祠塾旁有一所高明小学,约有100多学生。乡人还领我们参观了高则诚外祖父陈则翁的宅第“水云深处”。我想找高家的族谱,回答说,阁巷已没有高家的人了。事后得知,早在数年前,温师院副教授侯百朋为找高家族谱,带着粮票在永嘉山区转悠了半个多月,结果一无所获。
http://s10/mw690/002Jtxm2zy7k5Uwnpax79&690
就在这一年,瑞安成立了“高则诚研究会”,瑞安中学教师吴引一任会长,县文化局副局长李淳任副会长,温州市学者胡雪冈、侯百朋和我一起去瑞安参加会议。这个研究会似乎只存在了一届,以后就没了消息。一位瑞安籍的女作者舒良娅从《今古谭概》、《坚瓠集》等笔记小说中搜辑一些资料,出版了一册《高则诚的故事》,这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当地人出版的第一本有关高则诚的著作。
80年代中期,侯百朋先后出版了《高则诚与琵琶记》、《琵琶记资料汇编》;胡雪冈与张宪文合作出版了《高则诚集》,我编的《南戏探讨集》也发表了多篇有关高则诚与《琵琶记》的研究文章。1987年温州市举办首届“南戏学术研讨会”,与会代表观摩了永嘉昆剧团演出的《琵琶记·吃糠》,高则诚由是身价大涨。http://s16/mw690/002Jtxm2zy7k5UCHpJd9f&690
柏树村有一位陈炳金老先生,是一位不识字的农民,已近古稀之年,因高则诚是陈家的女婿,陈家族谱中记载高则诚的一些资料,这是迄今为止所能找到的最原始也最翔实的高则诚史料。陈炳金老先生立下宏愿要在本村建高则诚纪念堂,背着陈家的族谱到处游说化缘,为筹集资金,他甚至卖掉了全家赖以生存的一匹白马。老先生为此事奔走了好些年,真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直到1991年7
月,终于在集善院原址建成了高则诚纪念堂。纪念堂旁边的高明小学也被迁走另择新居了。
http://s2/small/002Jtxm2zy7k5UUKaJz81&690
这几年中我多次去过柏树村,发现距高明小学约20多米处有一座小小的土地庙,庙内竖放着一块沾满泥浆的石碑。我找来一块布把它擦拭干净,仔细辨认后不禁欣喜万分,原来是瑞安知县为了维护地方上演戏的正常秩序,于清光绪二十三年以立碑方式使之成为一种人人都必须遵守的民约。这种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原始的管理模式,在国内还是第一次发现,我把它命名为“演戏抽谷额章碑”。我找到乡政府文化站,再三说明此碑的重要性,请他们务必妥善保管。纪念堂落成后,此碑被嵌入墙体之中。
2000年3月,温州市筹备举办“南戏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新编南戏剧目展演”,考虑到国际国内专家学者将要参观高则诚纪念堂,市文化局局长瞿纪凯和我一起再次访问柏树村,会同阁巷镇领导与瑞安市市长商谈,建议瑞安通向柏树的路一定要修好;纪念堂增加高则诚座像;把已修好的高则诚墓改为“高则诚衣冠冢”。此次会议与会的国际国内学者60余人,历时7天,一向偏僻的柏树村,有史以来第一次迎来如此众多的客人,真乃蓬荜生辉了。http://s4/small/002Jtxm2zy7k5V0Z2On73&690
时隔7年,即2007年10月,温州市再次举办规模较大的“纪念高则诚诞辰700周年暨《琵琶记》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是继1956年中国剧协举办的“《琵琶记》讨论会”之后国内第二次举办的《琵琶记》专题研究,瑞安阁巷也因此第二次出现如此轰动的热闹场面。此次会议的两大成果,一是瑞安市出资,由瑞安籍学者孙崇涛主编一套《古本琵琶记汇编》,收录国内孤本、善本《琵琶记》,并组织我市专家进行校注;二是由我将与会专家的论文与有关资料辑成《琵琶记研讨会论文集》,交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原载《温州晚报》2012年11月24日【地方夜谈】专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