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书包很轻”到“雪上加霜”:近视防控的主战场应在校园
标签:
远像屏大路灯防控校园家庭 |
褚炜
回顾五六十年代,甚至七十年代的校园,一个戴着“酒瓶底”眼镜的学生会显得格格不入,近乎“怪物”。那时的世界,书包是轻的,书本是少的,作业是寥寥的,属于孩子们在户外追逐嬉戏的时间是丰沛的。时光流转至今日,校园景象已然颠覆:不近视的学生成了“稀有物种”,沉重的书包、繁多的课本、堆积如山的作业挤压着他们的童年,课间十分钟的身影大多被困在教室,更有“课外延时服务”让本就疲惫的校园生活“雪上加霜”。这番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一个核心问题:青少年近视的蔓延,根源在于教育生态的变迁,任何将防控责任主要寄托于家庭的技术手段,都无异于杯水车薪。
当前,各类高科技近视防控手段层出不穷,诸如赵阳医生推崇的“4L法”等在网上被炒得火热。其营销模式往往极具诱惑力——先是免费的科普课程吸引关注,紧接着便是价格不菲的仪器与方案推销,动辄近两万元的投入,辅以密集的社群运营与电话规劝,营造出一种“机不可失”的紧迫感。宣传中不乏“度数下降几十度甚至上百度”的诱人案例,仿佛为焦虑的家长指明了一条捷径。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种以家庭为核心场景、依赖高昂设备的防控模式,其效果可能是局部且有限的,甚至带有商业炒作之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孩子每天绝大多数清醒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从清晨踏入校门到傍晚(甚至更晚)离校,他们长时间处于近距离用眼强度最高的环境中——听课、阅读、写作业。如果这个主战场的光照环境、课程设置、课间活动安排、用眼卫生习惯等方面得不到根本性的改善,那么,即便家中配备了最先进的“防控神器”,也如同在一条不断漏水的船上拼命向外舀水,而忽略了堵住那个最大的漏洞。
因此,近视防控的治本之策,必须将重心从家庭坚决地转向校园。这需要一场系统性的教育改革:
首先,保障并强制落实学生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
其次,大力改善教室的视觉环境。
再次,切实为学生“减负”。
最后,建立常态化的校园近视监测与干预体系。
总而言之,当孩子们的校园生活被禁锢在方寸课桌之间,当他们的双眼长期承受着难以承受之重时,任何将希望完全寄托于家庭端昂贵技术手段的尝试,都显得苍白无力。唯有正视教育生态的问题,将校园真正打造为近视防控的第一道坚固防线,我们才能有效遏制住青少年近视率攀升的势头,还给孩子们一个更清晰、更明亮的未来,以及一个本该拥有的、轻松快乐的童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