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非遗影像的表达方式
(2024-05-17 17:49:39)
标签:
摄影中国摄影报言论评论观点 |
分类: 摄影 |
褚福义
笔者看到当地的非遗传承人在旅游景点用表演的方式展示手工作品引来众人拍摄,进而想到,如果这样的场景发生在传承人家里或者工作坊里,在原汁原味的生产过程中用影像方式去记录,则既有非遗作品的呈现,又有着传承人的生活轨迹和非遗文化变迁的细节,其价值远超对非遗表演的拍摄。
任何一种非遗产品的制作,都会有着多道工序和工艺流程,其间的“一招一式”,一个场景、一个神态、一个动作,都会让拍摄者生发灵感。近些年,我们看到不少摄影人在关注非遗,表现非遗,通过对非遗项目及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不仅用影像保存非遗的精湛技艺,留下珍贵文化基因,表达了非遗的多方面的价值,而且也把传承人的生存、生活现状呈现了出来。
对非遗的深度挖掘,既要尊重非遗历史文化,又要注重作品的艺术升华。因为传承表演艺术所体现出来的美的肢体语言等可营造美的画面,这类题材尤为被摄影人追捧,每到传统节庆之日,地方政府等有关社团就会组织民间民俗演艺,而对这些活动的摄影记录,在很多时候往往表现不出非遗的精髓。一些有心的摄影人,通过街头台前的展示,跟踪传到承人的幕后,拓宽非遗形象而生动的表达空间,借助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的方法,并通过图说、文字及事后的整理,甚至用媒体融合的方式来展示非遗,呈现出了真实、直观、准确、完整的作品样本。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诸多内容,对于并不从事非遗研究的摄影者来说,掌握影像记录的要领,尤为重要。影像具有文字不及的丰富的现场信息和代入式的情感体验,真实且有质感、有深度的非遗影像,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爱上非遗,在国家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