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医迷路(三)
小梅
http://s11/small/002JiaVHgy6UYOtkT8eca&690
一名17岁少女平时健康,身体棒棒。在8月份的一天,突然感觉头晕,接着鼻流清涕,咽痒咳嗽,无发热,无浓痰等。之前两天,这名少女所在地天气突然骤冷,她或许还没有反应过来秋天已到,依然穿着短衣和“迷你裙”,不幸着凉。若是一名真正合格的医生,排除少女确实无其它疾病外,用脚想都知道她是感冒了。然而,这 名对医学知识“无知”的少女接下来的就诊经历真让人“更着迷”。
少女居住在小城郊区,离家不到100米就有一家药店,据说店长是医院的医生,白天在医院上班,夜晚在家里药店工作。必要时,家人直接代替自己成为“能看病,会输液”的医生。少女最先来到这家“诊所”,“那个医生不在,他夫人直接跟我看了,说要输液,我就在那儿输液了。”少女说,“第二天起来,感觉没什么效果,听爷爷说稍远的那家‘诊所’医生医术要好些,我到那儿看了。”
少女来到的“第二诊所”是一家农村药店,距离少女家大概有500米左右。据说店长是乡村医生,担任着村子里的“大小事务”。但是,从来没人看到他家挂有村卫生室《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就是一个某某药店牌子。“他家输液的人很多,我去看病,是某医生(指店长)的妻子跟我看的,她说我嗓子发炎了,要输液,我在那儿连续输了两天液体,还是没效果。”少女介绍说。
第四天,少女依然表现为鼻塞流涕,咽喉干燥隐痛,乏力,余无明显症状。前往就近卫生院诊治,医生依然建议她输液。“我感觉我这个病输液可能没效果了,前面已经输了三天,还是这个样,没什么明显效果。卫生院那个医生说还要输液,我不想输了。”少女介绍着自己的病情,“不就是感冒呗,一不发烧,二不拉肚子,有啥子必要输液呢,所以,干脆前来看中医。我爸爸说,这种病,中医效果好。”
说真的,少女这个情况,其病程已经达到逐渐自愈的时间了。中医医院医生给予少女讲述病情后,开了两剂中药让其回家服用。慢慢地,少女的病逐渐好转痊愈了。
少女或许不知道她患病就诊经历道出医改一个较大的“迷路洞”。为啥距离城市较近的郊区会有那么多接二连三的药店?从大多数农村药店变相地干着个体诊所的活,甚至好多药店规模大大超过诊所规模,全家老小都是“医生”,或许能让人明白其中的道理。一个简单的感冒病,居然被药店或卫生院都要求输液治疗,谁敢肯定少女的用药符合临床用药?最主要的是跟少女实施用药的人并非真正的医务人员。
据2012年8月11日《羊城晚报》报道,“广东省茂名马踏镇镇政府旁100米范围就有4家黑诊所!”时任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2012年8月10日在其新博文中透露,2012年8月6日至8日,他带队对阳江、茂名、湛江三市医疗市场进行明察暗访,发现基层黑诊所和医疗欺诈行为不容乐观,有个别地区甚至触目惊心。三年过去的今天,我们可以肯定,这样的现象依然严峻。医改似乎已经把这种现象没招,总是迷茫于其中,很多农村村民自然跟着迷惑。
医改不仅要走出自己的路,还要走出让老百姓能看明白的路。谁是医生,谁不是医生;谁是医院,谁不是医院;哪种诊疗规范,哪种诊疗不规范等等,我们早有规范的规章制度,为何医改不能早日让老百姓一目了然,或许正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