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不足拖了基层“治未病”建设的“后腿”
梅松政
2013年11月20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引发了《基层医疗机构“治未病”服务工作指南》(试用稿)(以下简称《指南》),该《指南》分为总则、人员配备、科室设置、服务对象、服务内容与方法、组织管理、绩效考核等7个部分。对基层医疗机构开展“治未病”建设起到较好的规范作用,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方法。
然而,在基层医疗机构开展“治未病”建设,谈何容易?首先,中医的“治未病”属于一种比较抽象的“治病”,治的是还没有发生的病,中医专业术语叫做“欲病”,这种“病”需要较高水平的中医师才能“诊查”出来。其次,中医师“治未病”有为病人“没病找病”的感觉,需要中医人员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专业知识,甚至是法律知识,从而导致很多医生“不敢治”。再次,“治未病”需要投入,习惯“有病找大夫”的民众对“治未病”容易形成“一股风”效应,当周围的人都在“治未病”,人人都有“欲病”,当周围人认为“治未病”是“没病找病”时,有几个人会主动“治未病”呢?这导致“治未病”科建设需要较高的人力物力投入。
其实,要让“治未病”成为居民对待疾病时的首选,必须要让基层医疗机构“治未病”科达到一定规模和水平。虽然《指南》中对人员结构、诊室设置、所需检查仪器等都有详尽规定,可是现实却不那么乐观。当前,基层医疗机构的中医科大都比较薄弱,甚至有的社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的中医科形同虚设,没有一个合格的中医人员。这种人才不足的情况下开展的“治未病”普及有价值吗?值得思考。
中医“治未病”需要从业者有较高的中医基础理论,同时还要有“大医精神”的个人素养,否则都会把“治未病”当做有意无意的“托”,最终影响“欲病”者健康。在“唯利是图”的当下,开展“治未病”建设,或许会导致“治未病”理论泛滥,影响大多数人的视觉,再次错认中医药,甚至谬论中医药。
在我看来,要让中医药惠及百姓,为百姓健康保驾护航,开展“治未病”固然重要。俗话说得好,“未病先防早,胜过神仙草。”人类对待疾病的最佳手段就是预防。中医对此有比较完善的认识,就是“治未病”体系,它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未病先防,就是还没有发生疾病之前,就开始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已病防变,就是已经发生疾病,治疗已发疾病的同时,重视在已发疾病基础上引发其它疾病的发生;三是瘥后防复,就是疾病治愈后,要注重调养,以防临床治愈后复发。
在中医人员不足的当下,普及“治未病”有待商榷,特别是基层中医人员“萎靡不振”时,让他们在“看病找钱”和“防病收入低”之间选择,大多数中医人员选择后者,甚至有的基层中医人员完全是“挂羊头卖狗肉”,少有开展中医药服务。固然,让他们开展“治未病”很容易流于形式,不仅让基层中医事业再次蒙上阴影,更容易为中医科普“乱弹琴”,影响普通民众正确认识中医药。
所以,短时间内开展《指南》普及,建设基层中医“治未病”体系,为时尚早。基层“治未病”体系建设需要人力、物力和持之以恒决心。在基层医疗机构中医人员不足的当下,加强基层中医人才培养,使基层留得住懂中医、爱中医的人员才是重中之重。在我看来,基层医疗机构“治未病”建设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先要让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重视2011年7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颁布的《农村中医药工作指南》,该指南中对农村中医药人员培养目标、资金、方法等都有详尽规定;其次是必须重视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建设,卫生院中医科可以为村民和中医医院之间搭起中医普及和中医治病的桥梁;最后就是拟定长期的基层中医药发展规划,最好达到每个行政村有规划、乡镇有规划、县级有规划,“治未病”建设需要一步一步的慢慢实现。
一句话,要让大多数医师从“治好病为荣”到“预防疾病发生(希望老百姓不生病)为荣”转变,不仅是需要时间,更需要的是专业人才。
作者联系邮箱:1170142606@qq.com
2014年7月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