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医,需长期“松紧结合”
梅松政
7月19日,全国深化医改中医药工作会议在安徽省芜湖市召开。会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相关负责人在部署今年下半年中医医改重点工作时表示,该局将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出台政策,加大力度为社会办医“松绑”,各地也要多方面试点,以破解当前困扰社会办医公平、健康、合理发展的症结问题。(7月21日《健康报》)
看到这样的“松绑”政策,笔者心里有些不安。一是中医药行业正需要这样的“松绑”,否则长期被西医束缚,必然导致中医总是“被压”,难规范化发展;二是一旦无限度的“松绑”,容易导致一些伪中医重返“江湖”,让本已有些疲软的中医药行业再次走向“缺点多”。
据报道,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半年将试点推行传统中医门诊部“不受区域卫生规划数量限制”。这对中医行业走向“市场化”,中医师“自由执业”起到至关重要的“先锋队”作用。同时,中医重点学科民营和公立医疗机构公平竞争,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不再被“冷落”。这些对中医药行业来说是好消息,让中医药行业在公平、放开的氛围中自由发展
,才是中医药行业发展之路。
可是,当前中医发展或多或少受到现代医学的影响而“西化”,一旦放开中医诊所的审批,容易导致一些人“借中医,玩西医”。中医资格或者说中医诊所成了非法行医西医人员的“合法庇护所”。这是中医行业以及百姓不需要的中医药“松绑”模式,所以,发展中医药需要长期“松紧结合”。
首先,要为纯中医医疗机构提供更多的“松绑”机会。传统医学发展必须按照传统医学本质去发展才行,中医药也不例外。当前,纯中医发展举步维艰,源自于其诊疗科目、收费标准等按照西医模式设计,导致纯中医“干活多、疗效好、收入少”的困境,基层纯中医诊所发展举步维艰。若是允许县级以下纯中医能在县内所有医疗机构“自由执业”,必将带动更多的纯中医发展。
其次,要严格控制中医医疗机构的西医诊疗行为。这是发展中医药事业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让中医不干西医,中医难发展、收入低;让中医开展西医,中医容易“走样”,成为“中不中、西不西”的一种类似于“怪物”的“中西医结合”。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同样导致中医“很受伤”。笔者认为,严格监督和审核中医医疗机构的西医诊疗行为,有助于中医药更好的发展。比如,只准纯中医诊所在县内“自由执业”、开展西医业务的中医诊所必须控制西医诊疗用药比例等等。
再次,医保制度要向纯中医诊所放开。当前,大多数中医诊所不能享受各种医保“定点”,导致民众不能公平选择心中良医。笔者认为,医保制度应该放开农村纯中医诊所的定点资格,凡是在乡镇以下的纯中医诊所,都应该允许其报销各种医保门诊费用。这样更容易激发农村纯中医市场,让普通疾病患者能在身边就能选择中医药诊疗,遏制“大小疾病跑跑县城”,同时让村民主动接受“治未病”诊疗。
最后,要让中医医疗机构和医师接受社会监督。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表示,中医医院改革的目标应定为:让干中医的人不吃亏,让享受中医药服务的老百姓得到实惠。这是非常好的改革目标,只有让中医人不吃亏,享受中医药服务的病人才不会吃亏。在笔者看来,要做到此,就得让中医医疗机构和中医师长期接受社会监督。比如,每所医疗机构都应该定期公布医疗机构的诊疗范围、人员变更等等,同时要及时公布中医师的诊疗范围、诊疗地点等。
总之,中医行业发展不能过分束缚,也不能过分放开,不然对行业、对病人都是一种不负责行为。所以,发展中医药需要长期保持发展与审批都“松紧结合”才行,只有这样,中医药的未来才会更加有方向。
作者联系邮箱:1170142606@qq.com
2014年7月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