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医生为何叫座不叫好?
(2015-05-23 09:40:35)分类: 医学评论 |
河南省卫生厅近日结题的一项调查显示,“十一五”期间,该省通过开展城市社区全科医生岗位培训,共培训全科医生1.2万人,其中仅5551人将执业范围变更为全科,占培训合格人数的46.26%。2010年以来,该省通过全科医生转岗培训项目,累计培训6730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业(或助理)医师,但在完成培训任务且考试考核合格的人员当中,截至目前仅2227人完成全科医生执业范围的注册变更,仅占培训人数的33.09%。(《健康报》)
看到这样的报道,发自内心想问,为何全科医生叫座不叫好呢?发展全科医生既是为了满足基层医生“治疗科目不符合”《执业医师法》的尴尬,也是为了让基层百姓得到更高水平的医生诊疗疾病。早在2011年,国务院就出台了《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要求对全科医生制度建设与规划全面安排部署。然而,3年过去了,全科医生似乎出现叫座不叫好,甚至一些基层医生坦言,“专科与全科还不是就是那些工作”。看来全科医生制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首先,要跟全科医生更多的“动力”。当前,基层全科医生培养大多数通过全科医生培训,让一部分现在在工作岗位上的医生获得全科医生资格。这种“抽调培训”模式容易跟“人情化选人”埋下隐患,从而导致具备从事全科医生的人没得到培训,得到培训的人不具备从事全科医生工作现象。这种“不按规矩出牌”的选拔全科医生模式很容易让本有些疲软的基层医生失去“动力”,不愿意从事全科医生工作。
其次,要让全科医生具备“可竞争性”。任何一个行业的生命力都是具备“可竞争”和“可持续性”,全科医生行业同样如此,只有让这个群体成为其他医生觉得可“攀比”的一类人群,才会有更多的有能力之人主动“竞争上岗”。比如,全科医生的社会待遇、福利待遇、单位待遇等必须要与众不同,最终让医生感觉当全科医生是一种关荣和使命,才会让全科医生群体“热喷喷”。
再次,基层医生“变身”全科医生需要很多“变数”。乡村医生和卫生院医生都有大部分人没有确切的医生“身份”,要让他们“转身”为全科医生得先让他们的“身份”明确。当前已经注册的医师要“变身”为全科医生,需要职称制度、诊疗科目制度、医师资格审核制度、医师继续教育制度等与全科医生制度衔接,不然很容易导致很多医生对全科医生只能望而止步。好多卫生院人员结构不合理,甚至有的卫生院没有具备资格的公共卫生医师,他们往往让全科医生充当公共卫生医生角色,同样影响着全科医生的积极性。
还有,基层医生应该推行全科医生制度和公共卫生医生制度。也就是说,在卫生院和卫生室全面推行全科医生和公共卫生医生,凡是具备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者,根据相应职称通过培训转变为相应的全科医生。比如,中医助理医师,不管注册在哪个科目,只要通过培训合格,就转为中医助理全科医生。这样,在卫生院和卫生室只有两种医生,一种就是临床诊疗疾病的全科医生,一种是专门从事公共卫生服务的公共卫生医生。
实际上,大多数基层医生本身就在从事着全科医生工作,他们的诊疗科目注册只是符合《执业医师法》规定的一种形式,而这种模式下的基层医生随时可能抨击“钢丝”,稍有不慎则被戴上“超范围执业”的帽子,于医生于单位于农村医疗事业都不好。所以,直接通过政策制度模式,让基层医生全部“变身”,或许是让全科医生叫座不叫好的比较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