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警惕微信让民众在医学问题上混淆视听

(2014-10-16 09:59:44)
标签:

育儿

分类: 医学评论

警惕微信让民众在医学问题上混淆视听

              文:梅松政

 

最近,一位病人谈及微信朋友圈转发的一篇关于某医院剖腹产率持续高的文章时怒言道,“有啥办法呢?要是允许,只有揍那个妇产科医生一顿。”这样的言论多么可怕啊!在医患关系有些隔阂的当下,这样的言论无疑是医患关系持续隔阂的又一“导火索”。

笔者查阅了相关报道,或许是部分网友混淆了部分文章的“剖腹产率高”。据91日《深圳商报》报道,830日,记者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这样一则消息:为了能让孩子91日上学,掀起分娩高峰!医护人员筋疲力尽!这位市妇幼保健院产科医护人员表示,82924小时内,该院产科剖宫产65例,诞下70个新生儿;顺产32例,生下32个新生儿。”这则消息引起网友一片热议,“难道孩子还未足月就可以提前剖腹产?”“难怪剖腹产率会逐年增高。”甚至有网友把这样的“剖腹产率高”转嫁给医生,认为“现在的好多医生道德败坏,完全拿病人生命当做‘发财工具’”。

不过,从一些医生网友的发言道出了他们的无奈,“每年这个时间段都是这狂乱的节奏,大家上演最后的疯狂,手术室如战场……病人疯了,家属疯了,医生也疯了,护士更疯了。”这是一位医生在微信上发出的无奈“疯言”,排在最前头的还是先“病人疯了”。其实,有很多产妇选择剖腹产并非医生意愿,而是医生依从“一切听从病人,一切为了病人”的服务理念。当产妇忍不住那剧烈的子宫收缩疼痛时,家属随之“疯了”,医生、护士必然跟着“疯了”起来。

笔者呼吁,网友应该理性看待网络医学话题,导致剖腹产率高,医生或许是替罪羊,真正的“凶手”是制度缺陷和大多数民众对正常生产认知存在误区。微信是继QQ、微博之后又一个民众最喜欢的网络产品,随着我国手机用户增多,微信便在全国各地漫山遍野地“开花”,百姓必然最关心是“触手可及”的健康话题。近日,有网友在微信朋友圈大量转发电脑、电视剧、微波炉等普通家电产品存在较高的辐射,对人体有害,使得一些网民纷纷担忧“家里存在健康危害定时炸弹”。为此,央视专门报道相关专家对这些家电产品抽检结果,结果显示这些产品是安全的、能放心使用的。几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又有人在微信朋友圈转发节能白炽灯对人体有害,央视再次“出来”辟谣。微信朋友圈和央视几乎成了“造谣”和“辟谣”的一对“孪生兄弟”,结果让大多数网友感觉不知“谁说的是真的”。

医学行业存在未知性和局限性特点,任何医务人员乃至医学专家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医学知识了解透彻,难免会犯不知道的“错误”。这种情况会出现一些医务人员做人“底线”不足,容易通过网络大肆宣扬自己的“秘诀”或“健康观点”,加上我国大多数百姓医学健康知识薄弱,极其容易犯“人云亦云”的错误,最终谬传医学话题,让民众混淆视听。特别是社会迅速发展和医患关系持续隔阂的当下,有的网友容易在微信这样的网络平台发泄自己不满情绪,时常以“某医院、某医生如何如何地坑害病人”、“某医院医生独家泄露医疗行业黑幕”等等来引起网民的高度关注,破坏正常的医患关系,影响医学行业的健康发展。

随着微信用户逐渐增加,其“搭载”的健康话题逐渐第一时间受到人们关注,一些网民对整个医疗行业的新闻、健康话题等了解不透,容易出现断章取义、人云亦云地谬传医学常识,加剧医患关系隔阂。最主要的是谬传的医疗行业负面“报道”,容易引诱一些人用“武力”去解决医患误解或隔阂或纠纷或矛盾,对网民、对医疗行业都不利。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理性认识网络健康话题,特别是来自微信的有关医疗行业的新闻报道、个人观点等,最好琢磨琢磨,三思而后行,千万别轻易地人云亦云,转发一些未经证实的健康话题或“新闻”报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