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温病易被误治
□梅松政
夏季是湿温病高发的季节。最近一个月来,笔者接诊数十名湿温病患者。两名患者被误诊、误治。笔者将自己误诊和误治的情况总结如下。
湿温病最常见的症状有头重肢困、疲倦乏力、脘腹痞满、欲食无味、时有睡意、午后烦热、舌白苔腻、脉弦濡数等。该病的病因正是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所说的“长夏初秋,湿中生热,及暑病之偏于湿者也”。
笔者临证多年的经验,湿温病易发生在夏秋两季。患者常因野外劳作、旅游、驾车、饮冷等,感伤暑湿而得湿温病,大多数人先有疲劳感。因此,该病常被误诊为劳伤,从而被误治。在农村,老百姓对该病认识不到位,常把该病当成“贫血”“体虚”等病来治疗,结果越治病情越严重。
中医治疗湿温病的主方是《温病条辨》中的三仁汤。该方具有宣畅气机、清热利湿的功效。笔者经过多年的临证实践,对该方进行加减,加减后的处方重用薏苡仁,疗效颇佳。
三仁汤加减:薏苡仁50~100克,白豆蔻10克(后下),砂仁10克(后下),杏仁8克,厚朴6克,大腹皮10克,苍术10克,白术12克,藿香10克,白芷6克。水煎服,每日1剂,温服。治疗期间,患者禁食生冷。病情轻者、病程短者,3~7天痊愈;病情重者、病程长者两周痊愈。儿童剂量酌减。
加减:湿重者,上方加茯苓15克,通草8克;热重者,上方加黄芩12克,栀子15克;湿热并重者,上方加茯苓18克,黄芩15克。
方解:薏苡仁具有健脾利湿、利水渗湿的功效,属于“湿病之佳药”。《本草新编》说该药“最善利水,不至耗损真阴之气……视病之轻重,准用药之多寡,则阴阳不伤,而湿病易去。倘薄其气味之平和而轻用之,无益也”,同时指出治疗湿温病时,薏苡仁剂量宜大。笔者临证观察,轻微湿温病,或湿温病初期,单剂量薏苡仁重用(100克,水煎服或加入粥中同服)有明显疗效。因此,薏苡仁为湿温病之主药,三仁汤之君药。白豆蔻、砂仁、苍术、厚朴、藿香均属于芳香化湿类药物,具有健脾、利湿、解暑的功效;杏仁润肠通便,助薏苡仁“利肠胃”,为湿邪“开通道”;白术健脾利湿,加补脾气,以防利湿过度而伤脾胃;大腹皮下气宽中,为湿邪“寻路”;少剂量的白芷能防止“湿重燥化”。
注意事项:笔者发现,每年都有湿温病被误诊为“虚证”的病例,从而造成误治。被误诊误治的病例中,绝大多数是因为患者“欲食无味,肢困乏力,头晕纳差”的症状误导了医生的诊断方向。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明确指出治疗湿温病的“三大禁忌”:一是不可发汗,“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二是不可攻下,“下之则洞泄”;三是不可滋润,“润之则病深不解”。我们在治疗湿温病时要记住这“三大禁忌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