遐看
(2014-05-07 15:18:38)| 分类: 医学人文 |
5月6日,农历四月初八,天空美中不足。上午晴热,可穿短袖。下午阴冷,须穿厚衣。
当地天气预报显示,这样的天气为晴间多云。不得不停业去几十公里外的亲戚家送葬他94岁祖母。老人逝去没有预定时间,突然想离开,便安详地走了!老人虽然历经苦难的年代,甚至不能生活自理多年,却能安详地说走就走,真是一种“享受”。
然而,去为老人送葬是安排好时间的。每位老人去世,道士都会为老人选择最好的吉期,让老人能真正的走到“极乐世界”。而我,乃至老人的亲朋好友都会按照这样的时间安排去为老人送葬。声明一下,大多数人实际上不是去为老人送葬,而是去完成一个农村礼仪,甚至是去游山玩水,看看山里的世界。这是为什么呢?送葬应该是为老人出殡送行。可,很多人在老人出殡的前一天就离开了。
这天,行程大约是这样,直线约4公里的路程,得绕过弯弯曲曲的山区小道,不对,是大道了,2年前变成了水泥路面,大约40公里,一路上还有不时的塌方、野狗等。这绝对是一次去原始的“旅行”。
上午10点过,骑着摩托,带着孩子她妈,准备出发了。前面有几辆小车带路,队伍真有些户外观光的派头。亲朋好友让我们坐车,却“享受不起”,要晕车。当出发点的钟声敲响,转眼间,我们就被前面带路的车甩得远远的。幸好有安排、有纪律的,所有车辆必须在规定的地点等到所有的人到齐,才准许一并到目的地。
这样,可以安心独享一路风光了。一出发,6米宽的沥青路面没让摩托费力,弯弯的大道穿梭在悬崖陡壁之间,绝对是一道人间仙境。路边的民房或华丽,或陈旧,或危房,或简陋,或朴素,或悬吊吊地挂着,这让我想起温总理曾经说过的话,只要走出去,就会发现我们农村还不富裕。
民以食为天。然,得要有温暖的家,才能品尝出食的滋味。一路上,民房的模样几乎能反应民众生活异样“精彩”,有拮据,有富足,有正合适,有贫瘠。
不知不觉中,到了“中点站”,一个乡政府场镇所在地街上。那一刻,我们的队伍早在那儿集合,似乎只等俺俩了。队友们纷纷买瓶水,紧紧地握在手里。而我,脑子一下子回转到十多年前。刚才走过的这条路,那些年步行过几次,沿路有很多小水井,供村民饮用和路人饮用,有的村民为了方便路人,还放了碗、瓢等舀水工具。那种陌生路人与村民之间的情感一下子让我向往过去。
而今,路边的水井早已消失,多了很多卖水的商店。这水学问,或许人人都知道其中的一些道理.....水是生命之源,这句话一下子让我有些毛不悚然。在阳光的照射下,必须喝上一口水才能继续前行。
“前面的路,你们知道不?”有人带我问了一下队友。
“不知道,一直靠右的水泥路前行就是。”
“晓得,我带路。”
这条绕道我确实初次上道,只好拖着“尾巴”在后。转眼间,从大道转为3米左右的小道,幸亏是水泥路面,要不然,会让人摇摇晃晃路过。弯弯的小道比弯弯的大道更陡、更弯。两边的山林树木更多、更青。当大伙儿兴高采烈享受世外桃源般的山里世界时,我却发现了很多异样的风景,几乎让我昏昏回到过去。
先是一座外表装修华丽的养老院眯着了我。山里头也有这样漂亮的养老院?!这是我的第一感觉。一转眼,一群漂亮的民房和一座无数“装修”华丽的坟墓山展现在人们的眼前。真是人与魂共享地球家园!
就这么一座小山,让这里的人来到世间,成家立业,繁衍子孙,创造世界,步入养老,魂归故里。山,你跟了人很多遐想。难怪世世代代的诗人都会在山里做文章!山水相连、游山玩水、有山有水好地方......总让人有无数遐想。
车轮似乎不允许我停下来观看这里的山。瞬间爬上了半山腰,脑子里正想“水到哪儿去了?”远处那一座座高昂的大山和陡峭的岩壁似乎带给人一种遐想,水在山脚。俗话不是说,水往低处流吗?这还真是一道绝境。俗话也说,人往高处走,车轮却不停地把人带到山的志高点。
当爬到想爬的山顶时,远处熊熊山峰告诉人们,水的确在山下,那就是闻名全国的赤水河,郎酒之混、长征之命.....
正在陶醉这里的山山水水时,一小群松木林突然窜出来。根根挺着直立的腰身,看上去有些虚弱状态,细细的腰杆,少少的衣服,脚下还有一条窄窄的硬硬的水泥路,可是它们每一根都是那样的有精神,似乎早已做好准备,必须为自己活到最后一刻,为人类奉献到最后一分钟。
那一秒,我真为这些松木有些打抱不平。水都往下面流去了,下游的人们不缺水,正在享受水的快乐。而它,这些可爱的松木以及它们周围的各种树木、草丛,宁愿奉献仅有的水分,那怕达到虚弱状态,也不愿意留下一滴水,这才是真正的无私精神。
为了人类的需求,有的松木失去生命,有的幸运存活下来,有的被穿上一双厚厚的铁鞋,动弹不得。“有多少人类知道这些松木也是水之源呢?”谁能告诉这个问题的准确答案?
时间总是不停地向前走,离开那小群松木林不久,无数个岔道险些让我迷路,幸好先前有了“一直靠右走”的指路标。
那时,正午时刚过,阳关强烈地照射,感觉有些闷热。正想准备歇歇时,路中间突然有一个3岁左右的小孩站着,有些呆呆地望着我们,满脸汗水混着泥巴,犹如那些化妆的人们刚涂上脂粉的样子。
“呜呜......呜呜.....”摩托的喇叭音对小孩来说,似乎无济于事。只好停下车来,等小孩走过,才有道可走。转过一个弯,又到一个坡,再到一户人家坝子边。记不清楚这是第几道弯、第几个坡、第几户家了。路边,两个四五岁的孩子在一个死水塘里玩水,绝对是今天第一次看到。
那一刻,孩子她妈终于开口了,“这些孩子好可伶哦?!”
陌生的环境和路边的风景早已让我陶醉,加上随时紧张的安全意识,我耳朵里似乎没有这一句回音。
“聋了?”
“啥子事?”我被吓到了。
“看吧,您什么时候听到我说话。”
“听到的,待会再说,开车不能摆龙门阵。”
“我是说那两个孩子可怜。”
“那就是小时候的我们。”
.....
终于安全到了目的地,等待我们的队伍早有些等“心慌”了。按照程序,我们的队伍到了老人的灵堂外,真有点气派的感觉。的确,山里很少有这么多人突然进村。那一秒,相信老人对这些素未谋面的人到来绝对高兴,“这是我平生第一次见到这么多人,也是最后一次见到这么多人。”安详地躺在灵堂上的老人或许会这样说。
逐渐地,结对来的队伍不知不觉散乱了。我只好和孩子她妈“单杀”回程了。那时,已经是下午7点,天气异常寒冷,幸亏我穿得厚,没有被炎热的上午所忽悠。
临走前,我默默地为老人默哀,希望老人明天一路走好!
乘着夜色,我和孩子她妈带着各自内心的遐想回了家。一路上,我悄悄地把整天看到的浓缩一遍,弯弯的山、陡峭的坡、贫瘠的山谷、异样的房屋、纯真的孩子、村民的目光......特别是养老院和坟墓以及刚刚去世的老人,人生就是这样,绕过一道道弯后就是满满的幸福!.......
不过.......各位阅读后有些什么遐想?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