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别让他们长期憋着闷气

(2014-01-03 10:40:58)

2014年1月3日《健康报》“人文视线”栏目

http://118.144.77.21/jkb/html/2014-01/03/content_169731.htm

                             别让他们长期憋着闷气

                                  梅松政

  世界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吴孟超院士等人的文章,疾声呼吁全社会共同关心医生的生存处境。频发的暴力伤医事件,甚至让诺贝尔奖得主穆拉德博士深感意外:“这是我生平第一次听说医生也要练功夫。”近年来,一件又一件发生在医院的恶性伤医事件,让大多数医务人员心寒。从前年的“要尊严,别学医”,到现在的“要保命,别学医”,这种不该有的行业奇闻,让穆拉德博士感到惊讶是情理之中。

  几乎每一次恶性伤医事件发生后,大家都会一边倒地指责肇事者。然而,每一件恶性伤医事件最后都悄悄地烟消云散,那些无辜的医务人员生命就这样没有了交代。在大多数人看来,只要医务人员尽百分之百的力为病人着想,医疗行业就会健康发展起来。这是一种被扭曲的看法。因为不顾及医务人员的感受,何谈病人的感受呢?人们忽视了医务人员也是“胆小之人”,同样具备七情六欲。当医务人员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时,病人的生命也难以得到尊重。

  从某种角度来看,医学人文关怀应该是三方面的。而目前,我们在三个方面都做得不够好。

  首先,医务人员没有得到人文关怀。绝大多数医务人员都是职工身份,以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为己任。在付出与回报不平衡、风险与安全没保障、诊疗手段被医院和医保制度绑架、医术与能力不对称等因素的影响下,他们成为一类“没有安全感”的人群,真可谓“流汗流血又流泪”。

  其次,医疗机构对病人及其家属的人文关怀不够。不论什么人生病了,心里都会有恐慌,特别是被重病、慢性病折磨的病人,不仅需要有效的诊疗方法,更需要温暖的人文关怀,比如医疗风险关怀、诊疗流程人性化、康复知识讲解等。病人就如同一位不知“来路、去路”的家属,最需要“导航”人员给予引路。这一点,又有多少医疗机构在认真地做?医生跟这样的患者面对面,谁给他们补上这些课?

  再次,医疗纠纷缺乏人性化的处理。矛盾永远都会存在,医患之间发生纠纷更是在所难免。关键是万一发生后,谁来充当最好的调和剂。在国外,一旦发生纠纷,医院首先是保护医生,更多地追查制度设计和程序管理上的责任,而不是把医生推到风口浪尖。医患间的摩擦如同“星星之火”,人性化地处理,才能防止“一个着火点引发一场不可收拾的大火”。

  在我看来,医改的首要任务就是要重视医务人员的感受和呼声。具体说来,医保制度要尽快解脱医生,别让医生“看着病人钱包开方”;引入“第三方”解决医患纠纷需要及时、公平、公开、增进医患间的信任和理解;医务人员要有“倒苦水”的地方,别让他们长期憋着闷气为病人服务。总之,关爱医务人员是关爱病人的第一步。只有医务人员安心了,病人才会放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