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乡村医生总是“看上去很美”
(2013-12-26 17:21:54)分类: 乡村医疗 |
据@央视新闻2013年12月15日报道,“我国目前有乡村医生103万,但仅有17万有执业医师资格。近日,卫计委等5部门印发《全国乡村医生教育规划》。今后乡村医生每年将免费培训两次以上,累计时间不少于两周。到2020年,我国将建立以中专以上学历为主体的合格乡村医生队伍。
再次用培训模式来解决乡村医生“短板”问题,难让乡村医生走出“看上去很美”的怪圈。乡村医疗队伍历来不缺乏人才,而是缺乏对人才的重视。犹如《全国乡村医生教育规划》提出的目标,“到2020年,我国将建立以中专以上学历为主体的合格乡村医生队伍”,看上去确实很美,实际不以为然。
早在上世纪末期,我国就提出“力争到本世纪初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目标。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得提升乡村医生队伍的服务能力。后来,随着《执业医师法》的颁布实施,提出“到2010年,大部分乡村医生达到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以上。”与此同时,还颁布实施《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来为此目标“保驾护航”,结果也不尽人意。
培训不是解决乡村医生“短缺”的最佳方法
村级医疗机构表象上是人才不足,实际上是人才被闲置。历来,乡村医生队伍都不缺乏“真龙”,古代很多医家都是从乡村中走出来的。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卫校这个医药卫生中等职业学校就大批量为农村培养合格的卫生人才。
当前,卫生院、卫生室中的医生大都是曾经的卫校毕业生,甚至一些县级医疗机构的人员同样是卫校毕业生。近年来,由于新农合制度的全面实施,一些卫生院出现人才“短缺”,为了符合《执业医师法》的要求,还增加了乡镇执业助理医师这个不伦不类的准入资格。打破了历来“能者上,弱者下”的用人机制,对激励乡村医生来说也是一种不公平。
然而,很多卫校毕业生(医学专业中专毕业生)来到乡村医生舞台上时,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收入不足等让他们被迫离开曾经心爱的医学,改行做了其它工作。甚至有的愿意去干风险比较高的采煤工人,也不愿意留在乡村医生这个舞台。可想而知,这些读过卫校在老百姓看来有知识、懂医学的人内心受到了多少煎熬。
通过培训来挽救乡村医生人才不足可能连“燃眉之急”都不能解决。学医是一个循序渐进过程,用短时间的培训模式不能让乡村医生学到更多的医学知识。而要让乡村医生从被迫学走到自愿学,自愿循序渐进地学,才能让乡村医生知识不再“短缺”。
乡村医生舞台不缺乏人才,缺乏重视人才的机制
据相关数据显示,每年我国约有60万医学毕业生,而最终穿上白大褂的只有10万人左右,说明我国学医人员不少。就笔者身边而言,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到现在,读过卫校的人也不少,4万人口左右的乡镇,这20多年来就有约百人卫校毕业生。然而,这些人大多数没有从事医疗卫生事业。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学医人不从医”呢?还不是医疗行业没有为他们提供从医的环境。有的卫校毕业生没有报考执业(助理)医师的资格、有的被卫生院没有严格执行“优先招入卫校毕业生当乡村医生”、有的承受不了卫生院的不良监督、有的因服务对象有限却是生存困难.....
从这些情况来看,乡村医生舞台不缺乏人才,而是缺乏重人才的机制。若是放着已经接受规范培训过的中专毕业生不用,还去采用培训模式来让乡村医生达到中专水平,或许确是走了弯路。甚至为一些参与培训的“教师”提供敛财机会,湖南一乡村医生回帖,“我们这里每年的村医在岗继续教育都收180元,已经收了8年。”还有的乡村医生透露,“每年的乡村医生培训就是一些卫生管理部门人员照本宣科念书,每个乡村医生都得变相交培训费,每年每人100至400元不等。”
看来,用培训政策来提高乡村医生水平,或许还是“疗效不显”。
客观认识乡村医生,别总让他们“看上去很美”
乡村医生水平不高有其客观因素,比如设备条件、病人数量、诊疗环境、自身定位等,制约着乡村医生“向前”发展。甚至在唯利是图大环境的影响下,一些乡村医生自始至终都在“向钱”学医、从医。
之前,乡村医生数据是130万人左右,具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19万人。而央视报道的数据分别是103万人和17万人。这只能说明乡村医生也像综合医院样遭遇人才流失。全国医疗系统一片“希望子女不学医”的情况下,乡村医生队伍同样受到冲击。
去年,央视启动首届“寻找最美乡村医生”大型公益活动,力图让人们认识乡村医生,关注乡村医疗。结果在颁奖过后,有网友质疑,“最美乡村医生中,不残就瘸,能反应乡村医疗的真实环境吗?”
确实,是乡村医生自愿留在乡村医生舞台,还是因为自身条件有限“不能走出去”才留在乡村医生舞台,只有乡村医生内心才清楚。
作为国内最底层的医务人员,乡村医生大多数没有“身份”,农民身份干着医生角色。身份不明确,自然就在农民和医生之间摇晃,一旦有人抛出橄榄枝,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师后,乡村医生容易被“转移”到综合医院,或者卫生院。
再有就是收入不固定,致使乡村医生在生存和为民之间徘徊。由于乡村医生没有固定工资待遇,收入都是靠补贴和病人消费。从而导致他们容易在为人民服务和为了自己生存之间失去方向,滥用诊疗、药物等时有发生,给人们一个不好的印象。
当然,各种不良监督、监管和没有真正的社会地位等,也是让乡村医生队伍没有“底气”的原因。试想,有多少有“底气”的人会愿意长期坚守在条件较差的农村从事一项“没有亮光”的职业呢?
有关乡村医生的准入、执业、技能提升、业务培训等文件、法律法规,几乎年年都有出台,乡村医生队伍为何反而出现“萎缩”状态呢?值得思考。在我看来,要真正解决乡村医生人才不足问题,不是以“培训提高”为主,而是要研究制定乡村医生“能生存、有前途、有地位”的制度,就地吸收人才,才是最佳选择。至于业务培训、技能提升等需要引导乡村医生养成持之以恒的自学学习习惯,从不愿学转变到自愿学。
所以,别总是颁布一些让乡村医生感觉“看上去很美”的政策制度,否则,只能让乡村医生队伍人才流失逐渐加重。与其制定“远期规划”,看不到方向,不如就地取材,“立即执行”,让乡村医生队伍立即“充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