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病人必须拒绝
(2013-09-06 15:21:28)| 分类: 医学博谈 |
这样的病人必须拒绝
今天是赶集的日子,天空不作美,下着毛毛细雨。
按照惯例,赶集日子病人会稍多一些。遇到下雨就不一样了,病人都比较怕冷、怕雨,熬得过的病人都不会来诊,自然下雨的赶集日子病人会比较少。
上午10点过钟,没有病人,小梅正在闲耍。一位50多岁的熟悉病人走进诊室,在与小梅招呼后,他自言自语道,“某电视台的养生栏目讲得很好,我的这个病(注:患者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合并心脏受损,前列腺增生症,慢性胃炎等)就符合那个节目中讲的情况,我按照电视台提供的电话号码打过去,对方热情地接待,我立即买了半个月的(药)来吃,还是基本上有效。”
“嗯”,小梅认真听着。
“我服用半个月,当时没钱,没继续购买,北京那边(指电视台中公布的那家卖药的)就主动给我打电话来,热情地问我疗效如何。”小梅没有打断他地谈话,心里有不想听的感觉,可是他似乎还有很多话要说。
“我跟对方说有效果,他们说我至少还要服用3个月。我又再购买了两个周的,花去几千元,还是好了一点。哎,现在我单独生活(居住),经济跟不上,要不然我再购买几个疗程来吃,可能就好了。”
他有些埋怨自己的钱太少了,“我有个想法,我把我吃的药的仿单(当地指处方或者药品说明书等)都带起来了。”说着,他从衣兜里摸出三张从保健品外包装盒上剪下来的纸块,上面印有一些含中药名称的产品成分。
“我的想法是,你是学中医的,应该懂得到一定中医理论。这个仿单上药名齐备,就是没有剂量,你按照中医的方法给我把剂量加上,然后捡几剂给我回去吃,这样便宜一些,我现在经济有点跟不上。”
接过他递来的仿单,全部是标明什么“茶”的保健品。凭小梅直觉,那些中药名不是该产品“主角”,要不然为什么该病人服用3件,上千包小包装后还只能是“有点效”呢?顿时,小梅心里有种“愚弱国民”感觉,因为这位病人小梅已经给他讲了多少遍这方面的常识。
看来他的确把小梅的话当“耳边风”了,他没有停顿地接着说,“你就按照仿单上的药名写下来,加上用量捡给我就是。”
正要打断他的谈话时,来了一位60岁左右的人,说道,“小伙子,我的头有点痛,给我扎几银针(针灸)。”小梅正准备问他头痛多长时间时,他却问起小梅家底,“你为什么还租房子哦?干这么多年医生了,还再租房子住。你好像干了十多年医生了吧?”
说真的,当时心里五味杂陈,要不是那两位像太君样的父母,谁会这样与小梅谈话?!不过,小梅已经习惯这样地问话了。立即打断他的谈话,“你的头痛好久了?”
“今天来赶集才有点痛,找你扎两银针,回去就好了。”有些得意洋洋的他说道,“哎,在家里,某某给我扎两针(针灸)就好了,不要钱。”
小梅心里的确不是滋味,这就是传说中的“小农意识”,最关键的是......还有什么说的呢?心中(泪)……
不过,这样的病人必须拒绝,他不是来治病,而是来嘲笑医生。
当小梅说“扎不了银针”时,那位嘲笑的人摆着自高自大地姿态走了。而在这些说话间,有两位病人。小梅给予诊察后轮到那位拿仿单的病人,这位病人先前看到“头痛”病人来时,主动说,“先给他们看,我这个慢慢来。”
我再次给他说道,“这个药不能像你想象的那样简单,并且就这样开给你吃,可能也没有疗效。”这些话和面对这种所谓的药品时该怎么办的话题,我曾经给他讲过几回。
他自己觉得小梅就是“刁难”他,没有相信小梅的感觉。当然,凭小梅性格,病人这种看病方式和要求,不会答应的。当听到我说这样“治疗”效果可能不理想时,他说着“我到上面(药店)看看”的话语离开了诊室。
或许有人(卖药的人)不会像小梅这样“拒绝”病人,满足病人需求。不管是来让小梅“免费扎针灸”的,还是来找小梅合计处方的,他们内心根本没有信任小梅和信任医学,而是……
医史上曾有医生以“不信任者不医”作为座右铭。虽然小梅不能效仿“不信任者不医”,但就这种“迷信医学”者,小梅是必须拒绝的,这样的人背开医生,总是相信一些“远来的和尚会念经”,甚至自己乱买一些药品服用,这给医患之间增加很多不可预料的“风险”。
说真的,小梅拒绝这样的病人后,心里总是在忐忑不安和波涛澎湃之间徘徊!一个字----泪(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