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村医规避风险、提高收入、推陈更新

(2013-07-01 13:13:30)
分类: 乡村医疗

 

1、             谦虚行医是村医规范风险的最佳方法

 

    对于大多数乡村医生来说,医学知识是不足的。加上医学本身的未知性和局限性,谁都不敢保证病人用药后是否发生不良反应,这一特殊性使“自负盈亏”的乡村医生更容易在行业面前“走钢丝”,稍不注意就会倾家荡产。

这或许是乡村医生队伍难留着专业人才的主要原因。在农村从事医疗近20年的我,对乡村医生怎样规避医疗风险有自己的见解,最重要的就是谦虚行医。

乡村医生对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保持谦虚,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可预先防范药品不良反应。当每一个病人需要用药前,医生若是先想到万一这个人突然发生药品严重不良反应怎么办,就会主动更多问一些病人的过敏史等,同时就会主动准备好过敏反应的急救。

乡村医生对病人保持谦虚,则不易向病人给出肯定性“诊疗”,这样易让病人了解医学的未知性,理解医生的“无能”。这种情况下,万一发生药品不良反应,容易让病人或者家属接受。大大的减少乡村医生的“风险金”。

乡村医生对医疗过程保持谦虚,可以防范很多不必要的诊疗风险。对自己所了解知识谦虚,就不容易冒险运用一些高风险的治疗方法;对行业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保持谦虚学习态度,就会更加规范自己诊疗行为;对每一次诊疗都保持谦虚谨慎态度,就会让一些意外性不良反应及早发现。

总之,在医疗风险比较高的当下,乡村医生最好宁可少赚钱,也不能过于黏着病人,更不能为病人采取过于夸大、夸张的诊疗方法,这样可以为自己的行医路减少很多“风险石头”。

 

2、             村医“新陈代谢”应与时俱进

 

关于乡村医生队伍“退休”一说,当下都是乡村医生自己决定式的“退休”。因为乡村医生没用正是成为医疗系统的规范编制岗位,自然没用任何社会福利待遇,这样的情况下,何来“退休”之说。有的乡村医生干了半年就“退休”了,有的干到七八十岁也无法“退休”。

这种局面导致年轻一端难留着乡村医生人才,老的一端“无法收手”,总盼着“希望到永远”的感觉,必然让乡村医生队伍质量大打折扣。在我看来,乡村医生队伍的“新陈代谢”应该实行与时俱进、因地制宜模式。

乡村医生队伍的新进人员应该与时俱进

自《执业医师法》颁布实施后,新进乡村医生原则上至少应该具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虑我国乡村医生队伍的人才参差不齐,2004年国务院颁布《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来“弥补不足”,要求新进乡村医生至少要具备医学专业中专以上学历,其目的就是为了让乡村医生将来都能考取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

然而近10年过去了,130万乡村医生队伍中具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者不足20万人。充分说明,乡村医生队伍的资质建设没有与时俱进。在我看来,国家应该鼓励具备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条件的人员进入乡村医生队伍,出台相应的措施鼓励这些人员在乡村医生这个舞台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逐步让老的乡村医生慢慢退出舞台,新的乡村医生站着医疗行业“地盘”脚跟。

乡村医生队伍“新陈代谢”因地制宜

这是当前乡村医生队伍退出机制最有效的方法。可以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乡村医生“新陈代谢”机制。比如,经村委会、卫生院、乡镇政府、卫生局等核对,已经连续在村级医疗机构工作达到一定年限的老的乡村医生,实行类似于“买断工龄”模式让其退出乡村医生队伍;新进乡村医生队伍的人员,实现“企业化模式”解决乡村医生的各种社会福利待遇;处在这两者之间的乡村医生根据个人自愿来解决,需要留在乡村医生队伍者,必须在一定时间内达到乡村医生具备的资质,不愿意留在乡村医生队伍者给予适当的资金补偿让其退出乡村医生队伍。

这种模式最主要的是需要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给予资金支持,让乡村医生队伍逐渐走向专业化、规范化、常态化,才是对近9亿农民健康真正的保障。

 

  3、提高乡村医生收入先走出“个体化”

 

   对于乡村医生收入不足问题来自于多方面。比如,有的行政村多名乡村医生,服务人群有限,收入必然不容乐观;有的乡村医生本身对医学知识薄弱,村民的信任度不高,收入同样大打折扣;有的行政村频繁更换乡村医生,必然导致村民与乡村医生之间没有默契,“站不住脚”收入同样受到影响;乡村医生不能形成规范的医疗机构,收费不规范同样让乡村医生的收入在卫生院、卫生局、乡镇政府的监管下“打滚”……

     在我看来,要让乡村医生的收入真正的趋于公平化,得从解决当前这种“个体化”模式的村级医疗机构改革着手。由于大多数乡村医生类似于自己在家中设立的“私人诊疗点”,从而导致其监管难规范和理想。所以,相关部门不敢大胆的提高乡村医生的收入,不然就会导致一些乡村医生坐着“享清福”,不愿意为村民的健康着想。结果,导致钱出了,问题还是没解决。

     若是每个行政村的村级医疗机构都是3人以上,政府可以加大对村医的补助,同时村医可以开展较多的业务,这样其收入自然就会增多。同样便于监管和问责制度的建设。比如,乡村医生开展“基药”外的药品销售、开展理疗等科目,可以提高村医的收入,同时满足村民日趋的健康服务需求,也便于监管和监督。

     所以,“2万元保底”不是提高村医收入的最佳方法,只有要让村医走出“个体化”模式,形成规范化的医疗机构,增加诊疗科目和服务项目,才是村医未来和希望。到时,村医的年收入就是“能力性收入”,可达到几万甚至十几万、几十万。

                                                                   (四川  小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