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基层医生展示】(3):带病坚守村医最忧村医队伍后继无“子兵”

(2013-06-14 14:56:07)
分类: 乡村医疗

带病坚守村医最忧村医队伍后继无“子兵”

                       

四川  梅松政

 

   江西省鄱阳县饶埠镇同德村卫生室乡村医生黎子斌,是祖孙三代都从事乡村医生一家子的孙辈,今年40多岁的他现在最担心的是“这份祖辈们相传的手艺(乡村医生)没有接班人”。

  

祖孙三代相传的村医现在没有接班人

 

   原来,黎子斌的爷爷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村里有名的中医。“据父亲介绍,那时,爷爷看病没有多少收入,纯粹是为村民们生病时解难。”黎子斌这样讲述着爷爷从医的故事。

   后来,黎子斌的父亲秉承爷爷从事医学职业,“用真心为村民健康服务”,当上了乡村医生。黎子斌父亲同样以从事中医为主,后来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要求每个村有“能中会西”的医生,父亲参加培训学习后,成为那个时期乡村医生的统一称谓“赤脚医生”一员。

   “初中时,父亲开始教我打针、抓中药,就是从那时起,我对学医染上了浓厚的兴趣。”黎子斌谈吐他学医的过程,“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高中毕业后就参加了光明中医函授学习,1989年结业后,正是与父亲一道成为村里的乡村医生。”

黎子斌是祖孙三代乡村医生中文化底子较厚的孙辈,他特别爱看书和学习。自从从事乡村医生这个职业后,他分别到当地县级中医医院、市级人民医院等进修学习,同时还常年自费订阅《健康报》、《中医杂志》、《新中医》等专业刊物。

“《健康报.村医导刊》是最近几年来,我最爱看的报纸,因为她是我们乡村医生的精神食粮和良师益友。可是,我这儿离乡镇比较远,报纸在送发过程中经常搞掉,今年一气之下就没订阅了。看她习惯了,突然间没了,心里空虚虚的。”黎子斌这样给我们讲述他订报读报故事。

能中会西的黎子斌是村里比较有名的乡村医生。然而,让他最担心的事情却是孩子们不愿意从事乡村医生这个职业,“哎,我们家传了三代相传的医生这碗‘饭’可能就在我的手里被‘失传’了。”有些心事重重的黎子斌叹息着。

 

从医20多年见证乡村医疗变化

 

1989年当上乡村医生,黎子斌已经在乡村医生这个最底端的医疗“舞台”上度过了24个春秋。

刚开始从事乡村医生时,乡村医生和赤脚医生混为一谈。“村里承认、卫生院允许的就叫乡村医生,没有这些资质却干过赤脚医生的继续叫赤脚医生,什么都没有都就叫江湖医生,或者黑医。”黎子斌这样讲述着乡村医生这些年来的变化,“到后来,《执业医师法》颁布后,取得乡村医生资格证的就是乡村医生,其余的都叫做黑医。”

新世纪以来,黎子斌感觉到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由于过去没有取得国家承认学历的文凭,无法参加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他于2007年就读上饶市卫生职业学校,2010年毕业获得中专文凭,2011年顺利考取国家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

以前,黎子斌所在地的乡村医生还要每年缴纳个人所得税,大约每人每年200元至600元不等。没有任何补助,经费、工资等全是自负盈亏。“在前几年,我们乡村医生开始领取上级部门发放的补助,每人每年10001800元不等。去年,我的公共卫生干得好,还得到600的奖金,共计2000多元。”黎子斌这样向我们介绍。

行医20多年来,黎子斌见证了乡村医疗总是在不断完善和变革中发展。据他了解,现在村里上了退休年纪的老一代乡村医生已经能每月领到几十元的养老补助金,让乡村医生多少得到一些安慰。

 

带病坚守在乡村医生战线6年多

 

黎子斌为乡亲们的健康时常早出晚归,20多年来,在村里救治好很多疑难重病。常年劳累的他却忘了自己同样是人,家人同样是村民。

2006年12月,黎子斌因为长年的劳苦和奔波,不幸患了胆结石。由于胆结石术后并发胆痿、反应性胸腔积液、多脏器损伤,反复的几次手术险些让他在南昌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丢了命。让他意想不到的是,逐渐康复的身体在去年被查出患了糖尿病。每天穿梭在乡间小道上为村民们讲解慢性病防控的他,却换回了自己也成了慢性病患者。

“说真的,慢性病防控在基层还任重道远,我和家人的不幸就是活例子。”黎子斌用亲身遭遇向我们介绍着农村慢性病防控、村民健康教育等情况。“我们村子共有4500多名村民,只有2名合格的乡村医生搞工作,怎能干好这些工作呢?”拖着疲惫身体的黎子斌这样很无奈的给我们说。

转眼间,黎子斌拖着患有慢性病的身躯在乡村医生这个岗位上又干了6年。据他介绍,他那儿还没有实施基本药物目录和药品零差价销售政策,若是真的实施后,不知是什么情况,他心里很迷茫。

黎子斌说,“孩子们虽然不想从事医生这个行当,我既然选择了,就要用毕生心血来从事这个行业,那怕干到最后一刻。”

 

黎子斌带给我们的启示

 

农村卫生人才是靠本土人才“单传”,还是需要全社会“混传”,值得探索。每年都有“大学生村医”计划,可是多年过去的今天,乡村医生人才后备力量似乎还是起色不大,这是为什么呢?

黎子斌的从医模式是乡村医生队伍近一个世纪来,中国乡村医生形成的模式。然而他们这种世代相传的从医模式正在被“断链”,后继无人。他现在就非常担心自己祖辈们传给他的医学毁在他手里,没有“接班人”。

乡村医生队伍人才不足,这是无可厚非的事实,关键是怎样解决这个瓶颈。还有,乡村医生自身的疾病保险谁来承担?他们在为村民们服务慢性病防控、公共卫生事业时,自身同样是慢性病侵害的对象,比如,他们常年行走在风霜雨雪中,容易患上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等,加上生活的不规律,容易患上慢性胃病、肝病等,他们也是高血压、糖尿病的高发人群之一。

要让乡村医生管理好村民的慢性病,就得先让乡村医生自身的慢性病得到“管理”。谁来管理?怎样管理?乡村医生人才队伍在防病和治病之间出现“断链”现象,如何解决这些“命悬一线”的欲断的村医“链条”,值得探讨和思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