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人物”的善举(3):从花甲村医救援“牵出来”的无奈

(2013-05-05 16:31:44)
分类: 乡村医疗

             从花甲村医救援“牵出来”的无奈

                               (四川  梅松政)

 

在此次芦山地震灾区,相邻的一些乡村医生曾经参与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医疗救援,他们最知道灾区缺乏灾后公共卫生防疫人员。当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一些乡村医生就想到用最快的时间到灾区参与医疗救援。

家住四川成都崇州市元通镇景汇村的乡村医生王明学,就是最先联系组织乡村医生到灾区参与医疗救援人员之一,同时也是深入灾区一线的乡村医生之一。这位今年63岁的老乡村医生按理应该“退休”了,可他拿什么退休呢?本身就是农民,农民有退休一说吗?淳朴的农民告诉世人,“活到老,干到老,直到生命结束就是退休”。

王明学是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开始担任村级医疗工作的,他是那个时期“赤脚医生”的代表之一。那时,村里缺乏最基本的医务人员,当时大队派送他去给医学老师学习医学,边学边当上一名“赤脚医生”,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是地地道道的跟师学型乡村医生。”

这位从“赤脚医生”转变成“防保员”到转变为乡村医生,已过花甲的老人在谈及乡村医生未来时,感觉特别的无助和无奈。原来,他女儿在1993年就读卫校,毕业后女承父业,当上村里的一名乡村医生,1998年正式取得乡村医生资格。乡村医生这个曾经让女儿充满希望的职位,不到几年她就完全失去了信心。一是风险高,二是老无保障,三是辛苦与报酬相差甚远,四是各种各样的管理让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被迫离开心爱的乡村医生岗位,去做了药品销售员。

这个村里唯一乡村医生接班人的离开,导致她父亲60多岁还无法“退休”。现在的村已经合并,她父亲王明学是合并之前的行政村所在地唯一乡村医生。在乡村医生这个舞台上摸爬打滚40多年的王明学知道村民对医生的渴求。地震来临后,他立即联系全国各地的乡村医生代表,组织乡村医生进灾区参加医疗救援、支援。

王明学是此次乡村医生医疗救助队的领队之一,他421日开始组建乡村医生雅安地震灾区医疗救助队。他最先带队到雅安市天全县重灾区老场乡参加医疗救助。拖着年迈的身躯奔赴灾区,他被灾区当地卫生室的状况惊呆了,使得他更有力,更有精神,更有动力,更有信心完成这次乡村医生地震灾区救助行动。

据老场乡卫生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职工透露,老场乡全乡9个行政村中,只有一个行政村有卫生室,并只有1名乡村医生。其余的行政村要么没有乡村医生,要么根本没有设立卫生室,或者有卫生室,没有乡村医生值班。卫生院只有职工9人,其中1位职工的家在此次地震重灾区,家里受灾,不能到卫生院上班,导致这个卫生院严重人员不足,加上这样的灾难来临,公共卫生防疫工作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由王明学带去的乡村医生救助队为老场乡公共卫生工作减轻了多少压力。然而,他们不可能长期呆在灾区,“看到当地乡村医生的紧缺,想到老家没人在卫生站值班,我们真是左右为难啊?!我来时,我的卫生站就关门了。”王明学很无奈的告诉我们。

虽然没有在现场,从电话中我们能听到这位已经过了花甲的老乡村医生情绪有些低落,甚至有想放声大哭的感觉。当地震灾害到来的瞬间,村民的无助,我们可以理解。而灾后,由于乡村医生的不足,村民对患病的无助,我们多少有些不解。农村医改工作开展这么多年来,农村为什么还是那么严重的缺乏乡村医生,缺乏医务人员?想到这些现状,想到那些挣扎在疾病苦难中的村民,我们同样快掉泪了。

从王明学所在地村级医疗的无奈到灾区卫生室的无奈,我们知道农村卫生资源任然严重不足;从王明学“牵出来”的无奈到乡村医生平时的无奈,我们知道农村医改任然任重道远;从乡村医生灾区支援力量“不足”的无奈联想到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我们似乎走入“死胡同”,看不到方向……农村卫生保障何时才能真正的得到保障?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欲转载和使用本文的媒体,请私信联系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