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方舟子在土豆网上又开始批评中医了,引起了中医忠实拥趸者和反对者再次围绕中医科学与否唇枪舌辩,辩论当中难免出现了挑眼中钉现象。笔者认为,这种挑眼中钉的辩论模式不可取。
近些年来,各种媒体带有炒作性地报道中医不科学。一些“铁杆中医”则认为,批评中医者才是不科学的,他们找出了各种证据来证明中医的科学性。有学者说:“要先说服自己,再去说服方舟子。”与别人斗嘴是没有用处的,最关键的是自己要认识自己的科学之处在哪儿,不科学之处在哪儿,废弃糟粕,汲取精华,才是中医理论发展的正道。
笔者从方舟子的博客上看了他批评中医的200多篇文章中的一部分。确实,从批评的观点来看,有些不是方舟子对中医的偏见,而是中医确实存在一些需要废弃的东西。不是科学问题,而是态度问题。
比如《记一场关于“中医养生”的电视辩论》中提到“中医世家传人”某某,在辩论时说:“什么病到他们家来治,第二天包好!”每个疾病在不同的人身上的表现不一定完全相同,这也是中医的相对论,怎么能说“第二天包好”呢?听上去确实有点像游医的语气。
方舟子有的地方也有挑眼中钉的感觉。比如他说“中医理论不科学,应该废除,只有中药还可以验”;“五行对四时,对不起,硬搬出一个‘长夏’来对上,属于臆想”……中医理论是否科学,该不该废除?用方舟子的话叫做“没有循证依据”,难道“病因不明了”的疾病就不应该治疗了吗?因为也没有循证依据能证明哪一种治疗方法对“大样本”有效。还有就是中医四时中为啥多出一个“第五时”——“长夏”。其实这不是臆想,而是客观存在的“特殊季节”。但不是每年中国所有的地方都可能有,其最容易出现的地方就是中原一带,其特征是夏天最热时,湿度大的地方,人们容易患上肢体酸软、脘腹不适、饮食无味等症状,有的病程可长达一两个月,大多数病人通过包括生化检查在内的各种检查查不出什么病。所以中医就把它叫做“湿温”病,就是由于湿度过大而致,这个病中医药的疗效确实是明显的。
中医是临床经验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包含了各个民族的传统医学。这当中确实受到历史原因、文化背景、风俗习惯、政治因素等影响,难免有些以讹传讹的情况,有些确实是经不起考验的,中医人应该做到吸收其精华,排除其糟粕才对。
当然,方舟子说的那些以中医为名的“医骗”不是没有,有句话叫做无风不起浪,市场经济的大潮里,裹挟了许多“名医”,有的是“自己包装自己”,有的是“官封的”,有的是被“潜规则”的。笔者也不爱那种“祖传名医”,他们有时确实有一种故意“装神弄鬼”的感觉,比如明明是一包元胡粉,他们却要说成什么“祖传灵药”;明明不可能两三天能治好的病,他们却说“三天包好,否则来敲我的‘牌子’”,确实有骗取钱财的嫌疑。
批评中医者大多是批评中医当中存在的“污垢”。污垢当然不能与科学相提并论。但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愿意使用“污垢”呢?比如张悟本的“养生堂”未被查封之前,就有那么多的人愿意掏出2000元挂一个号,且已经挂到来年。别说张悟本,王悟本、李悟本一样经不起高利润的诱惑,难道这是张悟本一个人的错吗?难道这是中医“不科学”吗?难道这是方舟子类的“反伪科学斗士”斗错了吗?……其实,鲁迅早就给出了答案,或许是没有人愿意去探求答案,而是继续当“看客”。
笔者认为,中医人不应该与批评中医者敌对化,而应该鼓励更多的敢于批评者。只有这样,中医才能不被“藏污纳垢”的臭名笼罩,也会让那些带着光环的“神医”无藏身之地。中医也才有可能为人类健康而发展,医学大家庭才有可能接受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