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医生资历影响输液效果
四川 梅松政
据笔者调查,目前我国的乡村医生队伍中大部分没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以下所称医师资格包括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
许多资深乡村医生是上世纪的“赤脚医生”,有的是卫生学校毕业没有考取医师资格的年轻村医
,只有少部分是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的“正牌”村医。前两者的资质都不适宜从事输液活动,因为他们对“三滥”(滥用药、滥收费、滥检查)现象的后果认识不足。
输液成了生存手段
乡村医生队伍中“中不中、西不西”的人员相对较多,也就是说,他们既懂点中医,也懂点西医,都不很 “
精专”。时有对疾病现象、对药物反应“模棱两可”的判断,所以误诊、误治在所难免。从这点来说,他们不利于从事“随时可能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静脉用药工作。
现在,大多数的村卫生室都可报销新农合门诊费用,加上历年新农合门诊费用的标准逐渐提高,输液成了乡村医生“报取”新农合资金的“最佳手段”,若不控制,他们将在“温暖”环境中不思进取,不愿意向考取医师资格的目标发展,这不利于完善《执业医师法》。
“预防保健”应是村卫生室主要职责
村卫生室的职责历来都是预防保健,一是预防疾病的发生,比如注射疫苗、发放糖丸、健康宣传等;二是预防疾病的加重,比如做好病人转诊、分诊等;三是预防疾病复发,比如健康教育等。
然而,有多少乡村医生做到的呢?甚至有的希望老百姓天天在患病、次次患重病、回回都输液。笔者在基层从事医疗工作近20年,发现能认识自己的本职工作是“预防疾病发生的村医少之又少。
目前,承担绝大多数中国农民健康保护的却是学历相对较低、专业技术相对较差的乡村医生队伍,而这些人员的工资保障大多数是“自负盈亏”,这就必须在病人身上找“经济上的平衡”。这是典型的错位现象。这样很不利于发挥乡村医生的“预防保健”职责。
控制输液有利于基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控制乡村医生的输液,使他们逐渐的走向“预防保健”的本职工作上来,更有利于基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首先,预防疾病的发生,预防疾病的加重,预防疾病的复发,是中医“治未病”思想。除开健康科普宣传以外,大多数的预防方法还是离不开中医的“治未病”理念。
其次,控制了乡村医生的输液,他们遇到常见病、多发病时,就很容易首选中医药治疗了。其实,中医药在治疗常见病、多发病是有明显优势的,只不过在“生存”和利益面前,很多乡村医生不愿意首选简、便、效、廉、验的中医药,老百姓被“牵着鼻子走”了而已。
再次,很容易掀起基层中医药学习的工作潮。当输液门槛提高之后, 村医生要么就刻苦学习,考取医师资格,获得“准予输液”资格;要么钻研中医药知识,从简、便、效、廉、验的路径为老百姓服务,从而获取更多病人的信任。这都是有利于基层卫生事业发展的方法。
发表在2012年4月18日第9096期的《健康报》第6版“读者来信”栏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