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免费让患者“吃苦”
梅松政
当前,全国推广《基本药物目录》来降低药价,基层医疗机构靠“药养医”的利益链被打断。新农合政策规定:住院患者使用中药全免费。所谓免费是患者不掏使用中药的费用,这个费用从新农合资金中报销。大多病人似乎尝到了“免费的午餐”,出院时都乐意让医生给予开几剂中药以“调养”。
免费中药的目的是推广中医中药,让人们认识中医中药在防病治病中的好处,尤其是“治未病”(即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发),更有其独特的“神功”。“起死回生”的乡镇卫生院却以此为契机,把住院病人当“托”,大捞新农合基金,几乎每个住院病人都需要服中药“调养”,大多数的中药汤剂药味少则十几味,多者达几十味,也让病人心满意足的感到“多多益善”。
国家有好的政策,操作也应“依理依法”才对,这种脱离“理”和“法”的中医推广模式,或许不是单纯的让病人“吃苦”,还会让中医“摸黑”。目前,大多数乡镇卫生院都缺乏真正的中医师,他们运用中医的方式基本上是“对症治疗”,譬如咳嗽,不分外感和内伤,更不分风寒、风热、风燥,乃至痰热、痰湿、肝火、阴虚,只要见咳嗽,就将紫菀、百部、前胡、桔梗、半夏、白前、瓜蒌壳、桑白皮等止咳化痰药通通用上,“大包围”治疗,见咳止咳,见痰止痰,见虚补虚。这样有用吗?答案不用回答。有些处方“中医师”或许还不知“人参杀人无过,大黄救人无功”的中医道理。
在推广运用中医中药时,还有另一主要目的,就是减少日趋加重的医疗费用负担,一般的中药汤剂,一天只需十几元至几十元,而运用西医静脉治疗,大多要上百,甚至上千,还不谈副作用。但中医也并非单纯的“对症治疗”或“治本”,国家相关法律法规都将所有中药饮片定为“处方药”,须经具有医师资格的人员处方后才能购买和使用,就其需通过“辨证论治”才能起效,否则常会起“适得其反”的效果。
临证中,有一些“不靠谱”的中药处方,要么药味繁多,要么剂量超大,要么寒热不分,要么清补混杂,要么毒品常有,这些被老百姓认为的“妙方”却堂而皇之地通过医保或新农合审核,给予全额报销。就其原因,不外处方医生是中医“半斗生”,审核处方的医保人员是“外行”,病人认为免费的“总也有好处”。
虽然,“良药苦口利于病”,这种“免费”的中医推广模式,值得相关部门深思,是否为“良药”,靠的是医师的辩证是否准确。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用反了,只会加重病情,严重时照样会危及生命。尤其是“大包围”处方,应予严格审核,否则将来日趋严重的西医抗菌素滥用和耐药现象或许会被中医领域“取而代之”,真正“吃苦”的还是老百姓,掏空的是国家给予老百姓的“救命钱”,得到实惠的当然是那些中医“半斗生”了。
刊载于《中国社区医师》2011年25期25版“管理在线”栏目,刊出时有改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