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发展离不开“铁杆中医”
(2012-02-25 12:35:36)
目前,我国的中医师队伍中,人员结构“多原(因)化”,有跟师学徒中医,有医药院校毕业“正规派中医”,有自学成才中医,有西学中型中医。真正的“铁杆中医师”比较少见,临床中医师中,有的虽然具有执业中医师资格,却对中医一知半解,甚至根本不懂中医,难免有“以讹传讹”的可能。
中医是以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为基础,研究方法比较抽象,譬如“阴阳五行”,其相互转化、相生相克、相互制约等相对说是“灵活多变的”。没有通过系统学习,确实会感到“迷茫”。笔者就读卫校中医班时,第一学期,就有多人因学习阴阳五行感到枯燥而退学。若没有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要给一个对中医陌生的人讲中医知识,是很难让人“懂进去”的,正如有医者总结的那样,“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家对中医的重视才逐渐加大,相继成立多所中医药院校,各地相继成立中医医院。由于人才缺乏,故有多种类型的“伪中医”担任中医医院的临床中医业务,结果导致一些中医医院的中医业务不能上升,反而诱发“迷信”中医,认为中医是“巫医”、“伪科学”等“中医风波”,一些“披着中医皮”的医生直接“弃中从西”,甚至有的中医师外科手术娴熟,连简单的风寒感冒、风热感冒都分不清,也不能处方。久而久之,人们尤其是一些媒体便导出“中医医院不姓‘中’”的言论,甚至有报道称“中医医院不开中医处方”。
随着《中医药条例》、《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事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农村中医药工作指南(试行)》等法规的颁布实施,无疑给中医药事业注射一针“强心剂”,为中医工作者指明了方向。可“铁杆中医师”却似乎“不响应”国家号召,越来越少,其中可能有机制因素、待遇问题。笔者从医15年多来,接触过的中医师,与他们的交谈中,得出一个结论,大多中医师对中医中药能否真正的治好疾病,尤其急、危、重病,下不了定论,有着老百姓“遗留”的思想,“都是闯闯,医得好则好,医不好另想办法”。
中医要发展,中医人才必不可缺,中医要大发展,“铁杆”或“忠实”中医人才更不可缺。若是对中医持“模拟两可”的中医师越多,中医发展前景应该就不容乐观。相关部门要建立监管机制,把不姓“中”的中医医院给予“正名姓”,把不“信”中的中医师给予“洗洗脑”,培养出更多的忠实中医师,中医事业才能可持续发展,甚至大发展,把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医宝”发扬光大,造福人类,让世界人民都“信”中。
本文刊载于2011年8月3日《中国中医药报》第3版,刊出略有修改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