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摇摆使医患失去了方向
(2012-02-18 07:39:09)
近些年来,我国医患关系成“越紧张”态势,社会各方一会儿说“医生是强者,患者是弱者”,一会儿说“医生是弱者,患方是强者”。就连法律法规也跟着摇摆,先是“医生是文化人、内行人,所以遇到医疗纠纷时要‘举证责任倒置’”;后来又增加到《侵权责任法》中,还是“谁主张谁举证”。当然,媒体也不甘示弱,跟着“摇摆”,看到医生“强”,就偏向患者,一股劲的说“医生不对”。现在看到患方将医生致伤残或者死亡,又偏向医生,指责患方“无人道”。
这样的“摇摆”方式使医生和患者都无所适从,“没有规则可循”,对待就医这一原本属于自愿、和谐共同抵抗病魔的“平等合同”,双方都持“最好不要出事”的祈祷思想。但是对于还有很多人类未知的医学,要保证不“出事”,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一旦出事,双方都使出各方的“绝招”,医方是“文化人”以托、推、辨来“哄骗”患方,患方是“无识的”以打、围、闹来“骚扰”医院。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出现无辜医生被伤害,无辜患者被“特殊”对待,实际上是迟早的事。
9月22日《医师报》以《医患关系“尖峰时刻”》为题“特别关注”了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徐文被犯罪嫌疑人书法家王某某追杀砍伤事件。文章报道了来自网络、报刊、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社会组织等各方的反应,似乎“一边倒”的指责“犯罪嫌疑人”的不对。这一事件,医生用生命为赌注被看作是“弱者”、“受害者”。文中谈到社会的“呐喊,为人人享有生命权”、“谴责,更需要制度的保障”。与此同时,《医师报》转载了来自《中国青年报》的《摇摆的舆论加剧医患冲突》一文,“反思医患关系,首先要走出这种舆论‘摇摆律’,而走出情绪化的摇摆,则要摆脱这些极端个案”。笔者看来,这种“一边倒”的报道方式,仍然难以让医患走出舆论“摇摆”。
其实,这些年来,医患关系的“升级”,就是各种制度存在摇摆的空间,各行各业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摇摆律”,形成在“合法”情况下的“各摇各”。比如,非法行医猖獗,误导民众对真假“医患关系”概念模糊,遭殃的必然是真的医患关系;再如,相关部门处理医疗纠纷或事故时,其“摇摆方式”较多,造成医患都不完全性“罚”与法;还如,某些媒体为了自己的利益,“故意”歪曲事实,变向诱使医患“打”起来,它们“说左论右”,翁中得利......种种现实、现象,使医患双双失去了方向,发生像同仁医院“徐文案例”的现象就不足为怪了。
笔者认为,目前医患都被“操作”了,变成如鲁迅说的“示众的材料”,而那些“看客”们已不是鲁迅年代的看客,而是有利可图的“财客”,他们要看哪种“示众材料”更有价值。几十年前的鲁迅都有这般感慨,如今为啥还继续“古为今用”呢?难道是像鲁迅说的那样尽是“愚弱的国民”啊!
所以,笔者认为解决医患矛盾加剧,不是单纯的“处理好每一件事情”,而是要破除那些“摇摆律”,促使医患都清醒过来,不要再互相指责。医患能够走在一起是因为无情的病魔,双方尤其是患方特别要正确认识医学还有很多人类未知的东西,我们的共同目的是怎样“铲除病魔”,然而医学还有很多局限性,那个医生都不敢保证“不出事”,患者患病没治愈或者加重大多是正常现象,怎能把这种正常现象责怪给医生呢。
刊载于《中国社区医师》(邮发代号:80-358)2011年第41期24版“管理在线”栏目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