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医学子不能过于“现代化”

(2011-12-24 09:21:23)
标签:

杂谈

分类: 中医宣传
          中医学已经传承几千年了,之所以能传承几千年不衰,靠的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医学子不懈的努力和无私的奉献。
          过去中医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师承,而今主要是大学教育,基础知识扩展,社会进步,信息畅通,使中医学子赶上现代化中医药的潮流。
 
                        为人过于现代化
 
          现在的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穿着时尚,言语潮流,交际快捷,完全是一代现代化人才的底气,给人的印象是大学生,非学中医大学生。
          学习中医药需要严肃的为人态度,语言表达,衣着形象。为什么流传“老”才是中医呢?经验是最看重的,那种经验不单纯是临证经验,包括为人、语言、衣着等经验。一次不严肃的举动,会让人,尤其是病人终身难忘,特别是疗效不显时,病人会怀疑是否医师不认真,辨证不清。许多神经官能症、癔病之类的精神病人,为啥现代医学无效,中医却能治愈呢?《丹溪心法.六郁》提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灵枢.口问》说,“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而《证治汇补.郁证》云“郁病虽多,皆因气不周流,治当顺气为先”。笔者以为,这里的“顺气”不单纯是疏肝理气之类,还包含了“因人制宜,调畅情志”。故医者的外表、言语、态度等也是调畅患者情志的一剂“良方”。
         中医自有“要学医,先做人”的“行规”,而今的中医药大学生,似乎忘记了这一点。只管自己的时髦,不管他人的感受,这是不符合中医学子要求的。
 
                       做事过于现代化
 
          如今的中医药大学生,大多做事追求潮流。听音乐是目前年轻人最潮流,有的大学生刚到工作单位,耳麦随时戴在耳上。还有的交友也不慎,工作时与一些社会朋友谈笑风生,给人的印象就是“不正经”。
         有人认为,“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术,技艺和方法的汇称。医术当然是医学方面的知识和运用其知识的方法,中医术更需要知识和方法。有的中医学生只追求自己的享受,不顾他人的感受,尤其是在工作时,每与别人说一句话,或办一件事,其他的人,不管是病人还是家属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良言入耳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医生的每一件事情都会被人们记着。如昆明某医生趁病人“方便”时,侮辱了病人,这种一念之差,不但让医生自己所有付出变为“耻辱”,也侮辱了所有医生,人们对医生再也不是“真心百分百”,有多少医生会被“一颗老鼠屎,损坏一锅汤”同遭罪呢?
          “好事不出门,坏事行千里”,中医学子过于现代化的做事,会被喜欢中医的人群,尤其是老年人群,戴上“不认真、不负责、不严肃、不正经”的帽子。
 
                       临证过于现代化
 
          由于受经济利益和社会进步的影响,许多中医药大学生到医院工作,接触临证时,不爱“四诊”,喜欢“辅检”。从笔者从医的经验来看,有很多辅检内容对中医来说是“没有价值”的,可现在的中医学子到临床,“动脑(电脑)不动手(脉诊),开单(化验单)不开方(处方)”,还得意洋洋的说成“中医现代化”或“现代化中医”。
         写病历时喜欢“中医西化”,各种中医术语与西医术语混淆,常闹出一些笑话。如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痛”的患者,处方却是“通便灵胶囊”,“腹痛”患者,处方却是“萘普生”。虽然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中医理论,但也不能这样太离谱了。
         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和传统文化的结晶,过于现代化是只从事医学的表现,脱离传统文化的中医,就是“硬帮帮”的中医,这种中医是没有发展前途的,也不可能成为中医大师。尤如咳嗽,若不从“四诊”,光靠胸片、血常规等辅检结果,怎能分别其寒热虚实,辨别其五脏六腑,“病无定证,医无定法”是也。
         有的中医大学生在中医工作岗位上呆不了多久,枯燥感、无味感、空虚感便涌现出来,有的“跳槽”改行干其它工作,有的“中医西化”,什么病都西医诊断、西药治疗,有的“原地踏步踏”,干个“中不中、西不西”的臭名,甚至有的“反了”,倒说中医是“伪科学”,是骗钱的“行业”。正如有人总结的那样,“不明脏腑气血,开口动口别错”,确实如此,临证过于现代化的中医学子们靠机器怎能明得了中医的脏腑气血呢?
                                                                    作者:梅松政
                                       本文被《中国中医药报》2012年1月5日“科教”栏目刊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