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中成药
春节过年更健康
每到春节或元旦,笔者会想到农村也进入中医药滥用的大军,特别是中成药滥用已经成为重中之重了。很多人滥用中成药的原因是对中成药的了解不够。
中成药不是西药
中成药,顾名思义,就是中医方剂或单味中药方剂的中药按方剂比例研制而成的成品药,分别有丸、散、片、水、颗粒、胶囊、软胶囊、膏方、外用膏、水针剂、粉针剂等多种剂型,要按中医理论使用才能发挥其真正的疗效。
中成药是目前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药物品种,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笔者发现,鱼目混珠的中成药名称,不管是医务人员还是患者朋友,都把中成药“西药化”,有的直接说中成药是西药。如黄藤素片、珍菊降压片、血塞通分散片等是中成药,合成鱼腥草片是西药。人们常把这些药品统称为西药。农村有的老百姓对医学常识不了解,认为中药饮片、中草药才是中药,一切成品药都是西药。其实药品是否是中成药,每个药品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国药准字号”,其国药准字号前的第一个字母是Z开头的都是中成药(以下简称“Z药品”),如某企业的黄藤素片国药准字号为“Z20063500”和某企业的合成鱼腥草素片国药准字号为“H53020311”,那么合成鱼腥草素片就是西药,非中成药。
中成药非都非处方药
中成药既有处方药、甲类非处方药和乙类非处方药,也有非药品的。在基层,不管是医者还是患者,都存在把中成药通通当作非处方药使用。这种情况,非常危险,容易导致药品不良反应,甚至医疗意外或医疗事故。
其实,中成药是什么类型的药品,只需认真看药品包装上的两处就知道了。凡“Z药品”都是中成药,然后“Z药品”外包装上有红色的OTC标示就是甲类非处方药,绿色的OTC标示就是乙类非处方药,没有OTC标示的就是处方药,当然没有“Z药品”,也没有OTC标示的就不是药品。属于处方药的中成药必须在有医师处方的情况下运用,否则极易发生严重后果。甲类非处方药也需要严格在医师或药师的指导下使用,否则同样易引起不良反应。外用中成药照样有处方药,故医者、患者都要引起重视。
中成药不能“对症治疗”
有报道称,目前,我国70%中成药是西医大夫开出的。这更加证明了绝大多数中成药被当做“对症治疗”的“良药”。比如黄藤素片的功能主治是,“清热解毒。用于妇科炎症,菌痢,肠炎,呼吸道及泌尿道感染,外科感染,眼结膜炎。”大多数不重视“清热解毒”这四个字,按中医理论,苦寒之品才具有清热解毒功效,那么脾虚、阴虚等患者就要慎用或禁用,否则不但容易加重病情,甚至导致严重后果。也就是说,妇科炎症,菌痢,肠炎,呼吸道及泌尿道感染,外科感染,眼结膜炎等病症,要属于实热证者才适用黄藤素片。然非中医专业人员,有多少人知道什么是实热,什么是虚热呢?他们只看说明书上说治“肠炎”,不管什么原因引起的肠炎,通通用上。
特别是非处方药的中成药在基层滥用现象最为严重,不按中医理论运用中成药,大多数疗效不显,且很容易引发不良反应,甚至照样会危及患者生命。所以笔者建议,别把中成药当作“对症治疗”的佳品,尤其是多种中成药同时使用要慎之又慎,否则“寒热不和”、“清补不称”、“攻伐太过”等现象就会在患者身上“打转”。
中成药都有副作用的
“中成药没有任何副作用
”既是药商的“美言”,也是西医大夫的“借口”,更是患者的“放心”,真是“错成一锅粥”也
。中医理论“物极必反”提示,任何药品、食品、保健品等等吃多了都是“毒品”,比如一顿饭吃下三斤粮,不是饿死而是胀死。那些鼓吹“一天吃两斤绿豆,防治百病”不知是从哪儿钻出来的鬼话。
对疾病而言,药品是其克星,对健康而言,药品乃是毒品,这是笔者的观点。也就是说,有病正确服用药品是治病,无病滥用乱吃药品是找病。任何药品,包括中成药,不规范运用和长期服用以及大量运用,对人体都有害,不管是什么类型的药。
严格意义上说,任何药品不规范运用都是有副作用的。实际上中成药的副作用比西药的副作用还要“多些”,至少多出“一般人不易按中医理论辨证运用”的副作用。笔者建议,任何药品最好在医师的指导下运用,特别是需要长期服用者,更应在医师指导下运用,否则只会起到“相反作用”。
中成药并非越贵越好
人们习惯了“一分价钱一分货”来认识商品,然而药品却不适这句话。药品不是一般商品,其贵并非其疗效好才贵,也并非“便宜非好货”,中成药也如此。
有些中成药的成分,其产量稀少,固然而贵,如三七、麝香、穿山甲等,用它们制成的中成药自然会贵。但是若没有辨证使用其成品药,还不如便宜的丹参、木香、通草等之类的效果。
“只管选对,不管选贵”这句话很适用于选用中成药。每年春节期间,都有很多患者或家属拿起其子女或亲戚朋友送与的各种各样的所谓“好药”来咨询笔者,其大多数是中成药,成分五花八门,外包装还很“时尚”,价格真是“天有多高就有多高”。笔者看来,那些“好药”根本不是什么好药,而是一些商家、药厂的“托”,其“功效”不是治病,而是“华丽的忽悠”。特别是那些乱七八糟的“补药”,其成分若是真的,“人参杀人无过”就会在它们的身上实现;若其成分是假的,那它们就变成地地道道的“春节礼品托”。
所以,笔者提醒,一年一度的中国传统“大年三十”即将来临,不要受那“送钱送米不如送健康,千孝万孝不如药父母”的鬼话迷惑,“是药三分毒”才是真话,无病吃药是典型的“自讨苦吃”,一切以药物来养生保健都是不现实的,不要上那些“中成药没有副作用”的商家当。
作者评语:
笔者以为,什么是福?无病便是福。什么是健康?正确对待就是健康。什么是孝敬?回家看看便是孝敬。不要轻信那些“送药就是送健康”、“健康还需药品来呵护”、“中医中药是保健,西医西药是治病”等诸类话语。谁不希望自己健康,谁不希望父母长命百岁呢?与其自己买保健品、中成药送父母,不如回家陪陪父母,或送父母到医院请医师作作健康体检,有病的按医嘱规范、科学吃药才是最关键,无病的快快乐乐度过每一天便是最大的福气。
(作者:四川古蔺
梅松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