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雅丽生本课堂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阶段小结
(2022-06-05 17:57:38)生本课堂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阶段小结
自承担课题以来已有三年时间。三年来,课题组成员时刻围绕课题进行研究,探讨,及时调整,取得了不斐的成绩。
数学课堂上如何体现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从而让教学富有层次,以下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思考:
一、自学指导设计明确,体现学生认知层次。生本课堂重在让学生自己学习,在阅读材料中自己获取、理解并掌握,然而对于小学生来说,独立地思考并不难,难在能将自学内容中的重点提炼并总结出来。因此对学生自学时方向的引导尤为重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层次性也应在此刻体现出来。以我在《万以内数的认识》一课所设置的自学指导为例,学生认识万以内的数是建立在认识千以内的数基础之上的。1、数数课本上一千个小方块,你怎么数?2、从一千数到一万,你有哪些数法:3、一万在计数器上怎么表示,要添上哪一个数位?4、一千和一万有什么关系?这四个问题先数一千以内的实物,温习数数方法,并回顾前四个数位之间的关系:再白学一千数到一万的新方法,同时在几种数数方法中挑选最优化的方法。数到一万后,思考一千和一万的关系,抽象出新知“万位”;结合万位在计数器上的位置,变实为虚,学生在计数器上深刻的理解了各数位的联系与位置。从已有学习经验开始,我将整个自学内容分成了两条思路三个层次:第一条思路在计数,一数到一千、一千数到一万,在数数中先温习数法再自学出新数法,同时也融合了第二条思路,数位。个位到千位,千位到万位,新的数位与数法结合,一千和一万的关系也就顺理成章了。
二、分解多个自学过程,体现课堂难易层次数学上知识点的不同让课堂的容量,难度有很大的变化。教材内容单一,一般为一次性自学;有的教材内容多且难,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几次自学。低年级学生,自学能力不强,每次自学的内容不宜太多。
三、传统教学和生本教学结合,体现知识新旧层次。数学学科中知识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不同的年级能接受的内容也有深有浅,这时课堂上新旧知识点参半,可以在课前揭题中用传统教学方法问答,一方面是新知前的铺垫,另一方面是对旧知的回顾,再就重点内容设置学生自学。三年级在学习笔算乘法时,就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虽然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己经掌握用连乘的方法解决两个两位数相乘的问题,但这种方法实际计算起来非常复杂,因而选择方便的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由于笔算方法是从连乘中总结出来的,所以从读应用题到列式计算这些旧知都有非常重要的铺垫作用,而真正的重点则是研究笔算方法。我是这样设计的口头回答:1、这个问题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可以怎样列式?2、这个算式可以怎样计算,将你的算法说出来。3、刚才同学们的方法都非常好,但大家都觉得这些方法计算时不够方便快捷。其实我们可以根据连乘,用一种更方便的形式米计算,接下来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右边的笔算方法。揭题后先以传统模式口答问题中的数学信息并列出算式,再由学生直接说出各种连乘的计算方法;先感受这种基础方法的复杂,再引出方便的笔算方法。
另外,在思维能力上,微课也能有效地体现出层次。有些微课视频是由教师利用手机、摄像机、照相机等将课堂上的意外生成及时拍摄下来制作而成的。学生在教学微课中从学习到理解,再从理解到运用,最后还可以在片段微课中以旁观者的身份去阅读分亨别人的想法和错误,从而对自己的学业水平进行评价,这何尝不是学生能力发展的另一种层次。我运用动画进行生本课堂教学,取得了意料之外的效果。整节课安排了介绍计数历史,一个自学环节,一个检测环节,观看动画。先通过计数历史了解算盘的演变,再从课本上白学算盘上各部分介绍,自学之后立刻检测。这不仅仅出于动画对学生天然的吸引力,在观看动画的过程中他们仍在讲行不断地比较,不断地思考,发现自己和正确方向的距离,从而自主地寻找路径。一堂课中,学生从感知计数方法的历史变迁到自学算盘,最后用完整的教学动画检验学生,引导他们白我评价,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课标》中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学生之间的数学知识与数学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为此,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应尽可能照顾这种差异,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态层次的教与学,让全体学生都有学习的机会,都能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