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罗布村的罗布人

标签:
转载 |
分类: 关于新疆 |
罗布村的罗布人
罗布淖尔或许是大海最后的故事。当中国第二大咸水湖罗布泊干涸殆尽之前,这里的人们还在吟唱着渔歌。一个神奇的传说向人们揭示了历史的端倪:在大漠深处,有一群以打鱼为生的人——罗布人。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塔里木河上中游大规模的农业开发使得下游河道日渐干涸,罗布人不得不改变自己“不耕不牧”、“以鱼为食”的生活,开始“放羊养牛,种粮植棉”。曾经是罗布人世外桃源的塔里木河,现在,人们只能从这个“罗布人村寨”追寻罗布人古老的生活,感受片刻的闲暇和原始的浪漫。
罗布人是新疆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生活在塔里木河畔的小海子边,“不种五谷,不牧牲畜,唯以小舟捕鱼为食。”其方言也是新疆三大方言之一,其民俗、民歌、故事都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千百年来他们与世隔绝,如今,沙漠中只剩下了为数不多的“最后的罗布人”。罗布泊干涸后,生活在其附近的罗布人几经迁徙,流离失所,历经磨难,散居他乡。罗布人后裔现居何方?他们怎样生活?带着探求的愿望,我们走访了罗布人后裔的村落。
由于相对的封闭,罗布人较多地保留了独特的传统文化和一些古老的原始风韵。我们看到几家靠水居住的罗布人房屋,四周用红柳条编扎成的篱笆墙围成一个院子。院子中间的房屋都是用胡杨树干做骨架,用红柳条编扎,然后抹上泥巴。门用两块胡杨树干拼成,十分简陋。
古老的独木舟“卡盆” :
罗布人很喜欢摆弄一种十分古老的船,他们叫“卡盆”。这是用一棵粗大的胡杨树干,剖去一面,再挖空树心而成,一般能乘坐两三人。桨比普通的船桨长三倍,可划也可撑。
他们在沙漠中的海子边打鱼狩猎,种庄稼,保持着原始的风俗习惯,其生活充满了神秘色彩。
划独木舟、食烤鱼、操罗布泊方言的罗布民族就生长在这里。罗布人是新疆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生活在塔里木河畔的小海子。清代徐松在《西域水道记》中说
“罗布人不种五谷,不牧牲畜,唯以小舟捕鱼为食。”
其方言也是新疆三大方言之一,其民俗、民歌、故事都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这是一个单一食鱼的民族,丰富的营养使许多人都长生不老。八九十岁都是好劳力,甚至
罗布人,又叫罗布淖尔人。据北魏(即六世纪中叶)的《魏书·吐谷浑》:“吐谷浑北有乙弗勿敌国,俗风与吐谷浑同。不识五谷,唯食鱼及苏子”。吐谷浑当时居青海北部和新疆若羌、且末一带,为鲜卑族的一支。罗布人的风俗与其相同。
罗布人和蒙古族等其他游牧民族一样,逐水草而居。有所不同的是,他们的生活方式不是以游牧为生,而是以捕鱼和狩猎为生。
罗布人没有货币概念,只是物物交换。罗布人的物质生活条件极差,但是他们的适应能力极强,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他们靠罗布泊水域和周围的湿地及其原始胡杨林繁衍生息。
唐朝时期“丝绸之路”中道衰落,罗布人仍生活在喀喇库勒和卓两大海子之间。罗布人居地荒凉闭塞,历经疫病和自然灾害,纷纷迁至别处定居、游牧,兼事农耕,只有喀尔曲尕村的居民还较多地保留了罗布人在物质文化方面的许多遗俗。至解放初期,居民也仅剩几十户。喀尔曲尕村的罗布人热爱劳动,年近七八十,仍耕作不息,经常聚集五六人带着用野麻编织的网和鱼叉、大头棒,划着卡盆下湖。捕渔回来,一任全村各家随意取食,食尽再捕,不分彼此。
长寿是罗布人的一大特点,由于他们世居于较为偏僻的罗布泊地区,远离环境污染,百岁老人甚多。虽然老态,但是耳不聋,眼不花,思维清楚,性情乐观、豁达、豪放,仍可闻乐起舞,纵情歌唱。
罗布泊地区除了有双鱼玉佩、楼兰古尸、神秘遗址这类匪夷所思的传说之外,该地区也是被国际自然医学界列为世界五大长寿地区之一。为什么罗布泊地区自古多百岁老人,且几乎没有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这还得益于当地所产的一种降压“仙草”罗布麻茶。而新芽罗布麻茶平衡血压,是非一般的养生“茶”。
罗布麻茶含有鞣质,能保持或恢复毛细血管的正常抵抗力,增强血管的柔韧性和弹性,降低血清胆固醇,防止脂肪在血管壁上沉积;茶叶中的单宁酸能抑制血压升高,对高血压患者有降低血压的作用;茶多酚和维生素C能降低胆固醇和血脂。
新芽罗布麻茶平衡血压,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对体液免疫有明显的调节作用,还有一定的抗过敏、抗病毒作用,因而能收到清火平肝的效果。还对免疫系统的多环节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调节能力,能起到保护肝脏的解毒作用,非常适合老年一族保健养生饮用。新罗布麻茶精选新疆罗布泊7月份长出的野生小花罗布麻嫩叶,在最佳的7月采摘、炮制而成!绿色降压,不复发!中央电视台深度报道!国际上公认的最佳天然降压佳品!
这位罗布老人的岁数是---116岁越来越多的罗布人奔向钢筋水泥里的都市生活,罗布人最后的家园已漂泊至尉犁县最远的一个乡——喀尔曲尕。这里有许多百岁老人,是著名的长寿之乡。辛勤劳作和艰苦的生活,使这里的人们没有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症等“富贵病”。除了这些外在条件,罗布人生性乐观、朴实,恐怕这才是他们高寿的秘密。欲望是烦恼之源,知足方能获得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