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李淑真《生查子》
李淑真,南宋著名女诗人,但生卒年皆不详。她出身在一个官僚书香门第,自幼喜欢读书和写作诗词。善于结合自然景物来表达思想情感,具有女性特有的视角和体察力,风格清新细腻,名声仅次于李清照。她的婚姻也非常不幸,故后来多抒发内心的憔悴和痛苦,多表现所受的折磨和伤痛。大约她年纪尚轻就忧郁而死,死后李淑真所写的词稿都被其父母付之一炬,留存下来的不足其百分之一的作品。
《生查子》是词牌名,音律为:(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这首词的形式很像五言绝句,虽然上下半阙句與句、聯與聯之間都符合格律诗“对”和“粘”的规则,但上半阙末句和下半阙首句不“粘”,从对仗上看,中间两联的第二联未形成对仗。所以一切元素都指向是词,而不是诗,其文字秀美清丽,适合少女在琵琶和古琴伴奏下,用甜美纤弱的嗓音,婉转咏唱。可以把它同李清照的《夏日绝句》作比较,体味出诗和词的不同格调和不同韵味。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
虽然唐诗中的七绝有许多在当时被谱上曲子唱的,但宋词的曲调更具有多样性,文字更符合音律,传唱更容易。这首词有情有景,朴实自然,清晰可嘉,音节流畅,细腻地表达了年轻女子丰富的内心感情世界。
词以灵光独运的藝術構思,使今与昔、悲与欢互相交织、前后映照,从而巧妙地抒写了物是人非、不堪回首之感。上闕追忆去年元夜的欢会。自唐代起,就有元夜张灯、观灯的习俗,至宋而其风益盛。“花市灯如昼”,极写元宵灯火辉煌。
“月上柳梢头”二句含“宾”就“主”,再现那令人沉醉的情景。“黄昏后”,交待主人公与其情侣相会的时间。“月上柳梢头”,既是对“黄昏后”这一时间概念的形象示現,也是对男女主人公欢会的环境的补充描绘——明月皎皎,垂柳依依,是那样富于诗情画意!词的上片回忆从前幽会,充满希望与幸福,可见两情是何等的相悦。而周围的环境,无论是花、灯,还是月、柳,都成了爱的见证,美的表白,未来幸福的图景。情与景交织在一起,展现了甜美的意境。
下闕抒写今年元夜重临故地,不见伊人的感伤。
“月与灯依旧”, 景物与去年一般无二,照样月光普照,华灯齐放。但风景无殊,人事全异。“不见去年人”二句情绪一落千丈:去年莺俦燕侣,对诉衷肠,今年孤身支影,徒忆前盟,主人公怎能不抚今思昔,泪下如注。物是人非的怅惘,今昔对比的凄凉,由此美景也变为感伤,月与灯交织即由明亮化为暗淡。淡漠冷清的伤感弥漫于词的下片。
世事难料,情难如愿。牵动人心的最是那凄怨、缠绵而又刻骨铭心的相思。谁不曾渴慕,谁不曾诚意追索,可无奈造化捉弄,阴差阳错,幸福的身影总是擦肩而过。旧时欢愉仍驻留心中,而痴心等候的那个人,今生却不再来。山盟虽在,佳人无音,这是怎样的伤感遗憾,怎样的裂心之痛!
古犹如此,今人亦然。世间总有太多的伤感和遗憾。沧海桑田,回眸寻望,昔人不见,此地空余斷腸人。滚滚红尘,茫茫人海,佳人无处寻觅,便纵有柔情万种,更与何人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任君“泪湿春衫袖”,却已“不见去年人”,此情此伤,又怎奈何天?隐隐一怀愁绪化作一声长叹:問世間情爲何物?
读此词不能不说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两首诗词的内容几乎如出一辙,虽写于不同朝代,但异曲同工之妙到如此境界,可见两位诗人都是多情之人。
http://s16/mw690/94b41492gcfa2870b6aaf&690
http://s5/mw690/94b41492gcf7a872b4b44&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