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大年初一,辛卯龙年,在这里向诸位拜年了,祝龙年吉祥。
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宋以前龙的图案在瓷器上比较少见,自元以降,从景德镇瓷器上龙的演变,我们可以窥视到中华民族近千年来的图腾和兴衰,龙开始在瓷器上频繁出现,并且象征皇家权贵。
宋磁州窑龙纹



元朝的龙凶悍强劲,肌肉发达,以五爪为贵,龙纹特征:小头、细颈、长身、蛇尾、两眼平正、三爪或四爪、无发或疏发、张嘴吐舌的形状为常见。多见单脚云。











有明一朝,自洪武至崇祯,当宣德龙为最,凶猛强劲,同时也反应了宣德朝最为强盛。
洪武龙身比元龙粗壮,龙头变大,龙发根根竖立,肌肉发达,云头也变大了,反应朱元璋勇夺江山的霸气。颈细仍袭元。



永乐大帝的龙纹比较少见,仍袭其父舍我其谁之霸气,多见闭嘴龙。甜白潜龙虽照片上看不见,但仍能感觉永乐帝的勃勃野心。



宣德朝已经进入大明最为强盛的时期:龙鼻特色明显;龙爪有力;怒目圆视等。开始出现多种龙体:翼龙、夔龙等

















空白期指正统、景泰、天顺三朝,龙纹早期袭永宣遗风,但后期由于兄弟俩手足相残,国家开始衰败,瓷器基本不见官窑,制作也比较粗糙。最有名的应该是景泰蓝。

成化时期最流行的纹样为丰富多样的龙纹,行龙:永宣时期上颚唇高高突起,张嘴伸舌,明中期龙作闭嘴状,龙首基本成长方形,鬃发、眼毛向后微倾斜(也有上竖状),显得温驯平和。成化花夔龙图案精工细作,线条活泼流畅,飘逸自如,幽靓典雅,成化以后龙纹较草率,至清代工整有余生气不足。









弘治时期,龙也较盛行,特别是碗上两条相互追逐的型龙自洪武到万历流行不衰,两行龙间以两组由三朵如意飘带状云纹和一火珠构成间隔画面,多见于成、弘、正三朝,弘龙头较大(宽而短),龙发微上翘,不如成化后飘的潇洒自如,龙爪规整却无成化强壮有力,图案不如成化细腻,火珠、云纹飘带稍短。
盘以折枝团花和缠枝莲龙组合的纹样仅见成弘二朝,成化构图严谨,流畅中见规整,折枝花作对称布局,莲花饱满,花瓣尖稍长弯曲,龙爪有永宣遗风强壮有力;弘治看似严谨,但图案写意,龙爪细小无力。
莲池龙(荷塘龙)主要见于宣德尊和弘治碗盘,传世甚少,宣德龙矫健威严,画风写意莲池中莲花、荷叶、荇藻交错自如,虽在莲池中仍有翻江倒海雄风;弘治龙雄姿虽存,但已不甚凶猛,画风规范.
双龙戏珠元为早,明始见于弘治朝(传世少),嘉万开始流行,入清后盛行,元双龙由一奔腾回首状和一追逐下降式龙组成,张口吐舌,矫健威猛,云呈独脚磨菇形,珠小焰长;弘治以一正一反降式龙构成,火珠居中龙形不如元威猛云呈如意飘带状,纹样趋图案化,轻松有余威力不足。
弘治有一种碗外壁所绘龙纹仅见莲花的枝叶,不见莲花,与明流行的缠枝莲龙纹不尽相同(传世少见).



正德朝龙纹已失去了凶猛威武的风格,虽呲牙咧嘴,但神态温顺、龙爪无力、龙头短小,龙鳞较软,龙鼻前伸,双目一直线。行龙多作昂首闭嘴、双目平视、双角斜平状,此种龙形对明晚期龙纹产生直接影响。白地绿龙(或红龙)、黄地绿龙自成化至嘉靖皆在涩胎上刻出龙纹再填色。












嘉靖朝龙头变大,上颚比下颚明显增长,鼻子在上颚顶段成如意状,又似猪鼻,故有猪嘴龙之称,看似笨拙。行龙头圆细身,须发多向后飘,龙鳞较前几朝草率简练,肌肉明显不及宣德强劲,有些龙腿象青蛙。
升龙龙头成方形,龙嘴紧闭,龙尾前飘。海水龙纹高足杯始见于永宣,嘉靖更纤细古拙写意,并出现了云纹,下有海水礁石,上有云龙有海阔天空气势磅礴之感始见嘉靖。

















隆庆虽然只有短短的六年,但隆庆开关已载入史册。期间主要流行双龙戏珠、团龙、龙凤(隙间常以灵芝托杂宝)双龙戏珠分两种,一为火珠居中,两行龙分布两侧,龙首朝珠,多饰碗或琢器外壁,嘉靖开始流行;二是双龙呈一升一降,火珠居中,多饰盘底或圆盖上,隆庆时成为固定格式,后朝流行不衰。


万历朝的龙基本沿袭嘉靖,五花八门,双龙和八卦组合多见嘉万时期,龙凤组合在嘉万瓷器上更为流行。













天启官窑传世罕见,龙纹瓷器更是稀罕。很遗憾我没有收集到天启的龙纹照。
明最后一朝崇祯在纹饰方面,特别是青花瓷,较少使用明代官窑器上反复使用得到龙,凤,缠枝莲,菊花,牡丹,八仙等传统图案。上海博物馆有一五彩龙纹盘,红彩已无嘉万时的浓艳醒目。龙角上翘似鹿、面部似马、鬃发匀称披向两侧、龙身呈竹节形,与嘉万披发龙风格迥异。底心釉下有青花双圈款,内书“甲戊春孟赵府造用”。
崇祯龙纹多见民窑。



大清一朝的龙纹就更加丰富多彩了,从顺治至宣统,龙已经根深蒂固的扎根与皇家和平民百姓中,特别是三代龙最威严,康熙、雍正、乾隆的龙纹是一个从简单渐趋繁琐、规整的过程。
顺治的龙纹比较少见
:

康熙的龙纹比大明一朝画得更加精细,有天壤之别,常见釉里红、矾红、青花,龙纹强悍,辅助纹较少:






雍正龙纹有清一朝中最为威严,和乾隆区别就是留白多,并且舒展、流畅、自然:










乾隆一朝龙纹略见老态,更趋规整、对称、繁密,辅助纹工整,多满工、繁华。












嘉庆龙初期沿袭其爹的遗风,只是留白增多.


道光龙显得温和,已失前朝之雄风.


咸丰龙暂时没有图片.
同治龙更趋倒退,象泥蚯:

光绪龙有些回光返照,龙头、龙尾、龙脚甚短,龙鳞呈整齐密集的扇形,龙爪软而无力,龙颜和善,已无威严雄伟气势。龙鳞也有打井字格。台北故宫博物院今年展出了晚清自咸丰至清末的带龙纹的瓷器,可惜不能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