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2014-01-08 22:47:41)
标签:

健康

旅游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综合征,一旦达到确诊患病的标准,可能会出现各种并发症,降低生活质量甚至会影响寿命。然而血糖的变化并非一朝一夕,而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因此,早发现,早治疗格外重要。下面要和大家聊的就是关于糖尿病诊断的标准。

一、易患糖尿病人群:

1、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

2、超重或肥胖的人;

3、经常吃得过饱、短期内体重增加较多的人;

4、缺乏运动的人;

5、长期精神紧张压力大的人;

6、生产过巨大胎儿(体重大于4千克胎儿);

7、妊娠期糖尿病者;

8、高血压或高血脂患者

9、曾有过高血糖或尿糖阳性病史的人

二、糖尿病诊断标准:

糖尿病外在症状因人而异,不一定很明显,因此,诊断糖尿病最准确的依然是血糖。因此,有以上危险因素的人,一定要定期监测血糖。

1、首先是查空腹血糖

空腹血糖的正常值在3.9mmol/l6.1mmol/l之间,如果是高于6.1但是低于7.0,可能是空腹血糖受损,患糖尿病危险大大增加,如果大于等于7.0,则可以初步诊断为糖尿病患者。一般建议查空腹血糖在早晨8点钟左右(距前一次进餐814小时),所以要早点去医院。

 

2、空腹血糖只是代表距离前一次进食至少8小时的血糖值,而有些人,虽然空腹血糖值正常,但实际上控制血糖的能力已经受损,表现在餐后2小时血糖不正常,因此,要确定血糖是否真的正常,还需要去医院做糖耐量实验,测量餐后血糖。

具体要求是:
1)实验前每天碳水化合物(主要指淀粉、糖)摄入量不少于150克,有正常的体力活动至少3天;
2)过夜空腹1014小时;
3)实验前禁用酒、咖啡、茶,保持情绪稳定;
4)饮用含75克葡萄葡糖的水250300毫升,5分钟内喝完(若空腹血糖高于15mmol/l或者1型糖尿病,有酮症倾向者,以2两馒头替代,1015分钟吃完)
5)喝完糖水后,分别于0.5h1h2h3h后各抽血一次,测血糖值。
结果:如果口服糖耐量实验中2小时后血糖在7.8~11.1mmol/l之间,则是糖耐量受损,可以算得上糖尿病队伍的后备军,如果大于等于11.1mmol/l,则可以初步诊断为糖尿病患者。

 

也就是说,无论空腹血糖受损,还是糖耐量受损,只要有其中一项不在正常范围,就该提起注意,其中任意一项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都可以初步确诊为糖尿病,不需要两项一起达标。另外,据统计,空腹血糖受损或糖耐量受损的人,10年后,约有50%的人会患糖尿病。因此,这些人也要按照糖尿病治疗原则,在饮食和运动方面多加注意,必要时辅以药物治疗,避免患糖尿病使身体受到更大的伤害。

 

3、第三种情况是:如果有典型的糖尿病症状,,任意血糖大于等于11.1mmol/l,,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三、美国糖尿病协会的规定,供大家参考

2010ADA糖尿病诊断标准:
  1.糖化血红蛋白A1c6.5%*
  2.空腹血糖FPG7.0 mmol/l
  3.口服糖耐量试验时2h血糖≥11.1 mmol/l*
  4.在伴有典型的高血糖或高血糖危象症状的患者,随机血糖≥11.1mmol/l
  *在无明确高血糖症状时,应通过重复检测来证实标准1~3

 

小知识:

 

1、测血糖注意事项:

因为情绪波动、失眠、发热、劳累等都可影响血糖,所以在去医院途中要避免剧烈运动,不要长距离走路去医院;

2、葡萄糖耐量:是指机体对血糖浓度的调节能力。正常人在进食米、面主食或服葡萄糖后,几乎全被肠道吸收,使血糖升高,刺激胰岛素分泌使进食后血糖都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范围内。这说明正常人对葡萄糖有很强的耐受能力,即葡萄糖耐量正常。

3、糖化血红蛋白:人体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的产物是糖化血红蛋白,血糖和血红蛋白的结合生成糖化血红蛋白是不可逆反应,并与血糖浓度成正比,且保持120天左右,所以可以观测到120天之前的血糖浓度。

4、糖尿病早期症状可能是:皮肤瘙痒、视力减退、尿路感染、牙龈肿痛、皮肤反复感染、破损伤口久治不愈、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消化不良、性欲低下等等,要注意的是有些糖尿病患者没有明显症状。

后记: 

妈妈是糖尿病患者,我又超级爱吃水果,虽然近几年一直比较注意饮食,每餐多半都搭有粗粮薯类,但既然属于易患人群,不免担心自己的血糖。按照规矩,该经常查血糖,不过,忙起来总是会忘。

也许身边不少和我类似情况的朋友吧,写出来,警醒自己和大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随笔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