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纪录片的生存方式不是阳春白雪

(2011-12-27 15:23:42)
标签:

鏂囧寲

分类: 纪录

从八十年代末开始,中国纪录片在短短的十多年里经历的兴奋,繁荣、平淡和探索等一系列转折完全能提醒我们,今天的电视纪录片处于怎样一种状态之下,也暗示着我们纪录片的出路所在。

中国最早的电视纪录片不是脱胎于电影,而是产生于国家电视台的国际部,也就是负责外宣的部门,这是一种历史的巧合。同期声、跟拍、抓拍、长镜头、平视机位成为从专题片中解脱出来的电视纪录片的标志。这时,电视人充满了一种解放的兴奋感。

上海电视台《纪录片编辑室》向观众提供的一系列纪录片,以一种有别于以往电视表现手段的崭新节目形式和镜头感觉,告诉大家,这世界什么都有,我们的身边还有这样一群人,一种人,而且普通的小事也可以上屏幕。这一点到了《生活空间》就更为明确了。因为这两个栏目的开播,和后来这两个栏目在中国电视纪录片史上的地位,1993年就成了中国电视纪录片史上的一个不寻常的年份——栏目化格局使纪录片有了堂堂正正的生存土地。我们不要忽视纪录片“栏目化”这一点。纪录片栏目化,意味着它作为电视节目创作的一种形式,加入了所有电视节目的运营当中。它必须与所有电视节目同处一个起点,共同经历观众、市场的选择与淘汰。这就是纪录片不得不面对的生存空间。也唯有如此纪录片才能在竞争中确立自己的位置。值得关注的是,在中国所有的电视节目中,现在的纪录片并非鹤立鸡群。作为中国电视节目中后来才兴起的节目形式,在生存的压力下争取一份已经分割好的蛋糕,并非易事。所以在生存中探索的纪录片,如果再有“阳春白雪”的清高气象,饭碗能否保住,都是一个问题。当然,纪录片人在做好一个匠人的同时,仍要具有人文思维和艺术气质,这需要我们在现实的生存环境与艺术的追求二者之间找到合适的融合点,而并非让纪录片在生存的压力下变得庸俗化。

从国内纪录片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从开始到现在,它就以一种平等的视角和平民化的创作态度赢得了自己现有的生存空间,尽管这个空间目前的地盘并不大,但是它最终要以栏目化这种类同于所有电视节目的生存方式和竞争方式,慢慢地打造着自己的航空母舰。

从生存的投资环境上来看,在市场的冲击下,中国电视不能始终保持一家之势,代表着民间权力的民间资金正在努力挤到这块“最后的暴利产业”上来。民间电视制作室也开始出现在各大正规电视台的视野之内。纪录片制作的民间化正成为一种趋势,这种方式的介入,本身就是对“阳春白雪”的一种否定。

如果把民间出资制作的纪录片称作独立制作的话,从生存环境来看,就是徘徊在主流媒体旁边。不过,独立制片对中国纪录片的冲击决不是它的制作方式,而是独立纪录片的理念。独立制作人可以更从容、更自由地表达他们的想法,以更接近原生态的手法去还原生活中的真实故事。我们能够从那些粗糙不讲究的画面上看到这一最原始创造力的存在。因此,独立制作人与电视人相比,他们以一种更接近社会低层,更注重还原真实生活的方式,彻底打破了纪录片作为“阳春白雪”的神话。它的这种创作态度,给中国纪录片带来的变化可能是革命性的,因为它是在创作理念上,给栏目纪录片以巨大的一击。事实上,很多纪录片的创作者都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追求这种更具个性色彩、更直击生活低层,还原真实生活的独立制作方式。而这一方式的实现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创作者本身的勇气、条件和思维方式。它的存在,绝对是对主流纪录片的一种平衡。它的独立姿态和始终立于主流媒体之外的身份,给它以更多的机会去体验和体察更边缘,更下层的生命,而最终成为他们的代言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