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之长右山
(2015-01-19 15:31:24)
标签:
历史旅游人生山海经文化 |
分类: 山海经 |
长右之山
东南四百五十里曰长右之山。无草木,多水。有兽焉,其状如禺而四耳,其名长右,其音如吟,见则郡县大水。
1、长右之山在哪里?
按照《南次二经》作者的指引,我们从神农架往东南方向走四百五十里,出现在面前的是处于湖北、湖南、江西三省交界处的一列山脉——幕阜山。经研究,《南次二经》的长右之山就是今天幕阜山!
那么,幕阜山符合长右之山“无草木、多水”的特征吗?来看下面幕阜山资料:
幕阜山山脉为北东东一南西西走向的腹背斜褶皱山地,南翼隔修水与九岭山相对;北翼与主脉平行排列的大幕山、药姑山等低山丘陵逐渐过渡到江汉平原;东端在瑞昌县境内没入于长江;西端以一片低山丘陵与洞庭湖平原毗连。主脉中西段高峻,最高峰老鸦尖海拔1
本区主要有下列4类地貌:
(1)中山。海拔≥l
(2)低山。海拔500—1
(3)丘陵。海拔500m以下,相对高差小于200m,在本区大部分和低山相连,与低山浑然一体,构成岩石亦与低山无异。另一部分由分布于山地外围,或在宽谷、盆地外缘,相对高差200m以下,没有明显的脉络,山顶多浑圆,由砂页岩或灰岩构成,有些地方为花岗岩构成。陆水、修水、汨罗江等宽谷则有一些由白垩系和第三系的紫色砂岩、砂砾岩组成的剥蚀、切割阶地,高差不大,地形平缓,基岩裸露。
(4)垄岗地。海拔100一200m以下,相对高差20~50m。地形呈条带状垄岗与低丘陵连接,由第四系中更新统亚网纹红土构成,岗面坦荡,侧坡平缓,岗地呈波状起伏。
本区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3~16.9℃,最冷月(1月)4.0℃,最热月(7月)28.0℃,年较差24.0℃,极端最高温度44.9℃(修水),极端最低温度-15.2℃(通城),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积温5
通过分析以上资料,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幕阜山脉中山部分山谷幽深,断层发育,岩石裸露,缺乏植被覆盖地陡坡水土流失普遍;低山部分由志留系黄绿色页岩砂岩、灰色细砂岩、砂质页岩等构成,风化强烈,山体陡峻,坡面密布冲沟,切沟,部分地区喀斯特地貌明显。这一点符合长右之山“无草木”的特征;
第二,幕阜山一带有修水、汨罗江、陆水、富水等水系环绕,降雨量丰富,符合长右之山“多水”的特征。
综合以上,幕阜山是符合长右之山“无草木、多水”特征的。
2、长右是什么?幕阜山一带有这种动物存在吗?
《南次二经》中描述长右特征有三:其一状如禺,即外形象猕猴;其二四耳,就是有着马一样的耳朵(四这里通“驷”,马的意思),其三其音如吟,就是叫声象呻吟;其四见则郡县大水,就是它出现的地方会发大水。
经本人研究,这里的“长右”很可能就是今天的短尾猴!下面是短尾猴特征和长右的一一对比:
(1)外形:短尾猴属于猕猴属,外形象猕猴,符合“长右”特征
(2)耳朵:短尾猴耳朵小而且尖,象马的耳朵,符合“长右”特征
(3)声音:暂时没有短尾猴的声音资料,待考
(4)见则大水:短尾猴栖息地中必须有山溪水源和悬崖陡壁,供猴群喝水和夜间睡眠,短尾猴出现的地方必然靠近山中水源,山洪暴发的可能性很大,所以说“见则郡县大水”,符合“长右”特征
综合以上,基本可以确定,《南次二经》中的“长右”就是今天的短尾猴。
附:短尾猴资料和照片
短尾猴俗名别名红面猴英文名stump-tailed
短尾猴系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特有灵长类。主要栖于热带雨林、季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以及中山针阔混交林。栖息高度可从沿海低地至海拔2650m的中山林区。短尾猴栖息在高山密林的较高海拔林带,如在峨眉山1800~2200m,梵净山1200~2350m,但在黄山为600~1600m(最高峰1860m),主要利用常绿阔叶林带和常绿与落叶混交林带这两个林带,除此之外,在其栖息地中还需有山溪水源和悬崖陡壁,供猴群喝水和夜间睡眠。栖息林带的植被以山毛榉科植物为主,其果实和叶是短尾猴的主要食物,特别是果实,在秋季和大部分冬季被广泛食用。
那么,幕阜山一带有短尾猴存在吗?
暂时没有找到幕阜山一带有短尾猴的资料,但是幕阜山从古至今都有猕猴出没,而且在一水之隔的官山风景区由短尾猴存在,因此,历史上幕阜山存在短尾猴的可能性还是非常大的,待考。
本章小结:
1、长右之山:即今天的幕阜山
2、长右:即今天的短尾猴
三、尧光之山
又东三百四十里曰尧光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金。有兽焉,其状如人而彘鬣,穴居而冬蛰,其名曰猾褢,其音如斫木,见则县有大繇。
1、尧光之山在哪里?
按照〈南次二经〉作者的指引,我们从幕阜山向东走三百四十里,出现我们面前的是享誉古今中外的名山——庐山。那么,尧光之山是今天的庐山吗?我们来一一进行比对。
(1)庐山多玉吗?
古人对玉的理解,就是有光泽的漂亮石头,根据资料显示,位于庐山东南部的星子县,有丰富的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其中石英砂矿系属第四系更新统(Q3)冲积层。此疏松状套伏于第四系中下更新统(Q1-2)之上。赋存于河漫滩及一级阶地,呈水平层状,夹有薄层泥质层。分布范围东靠鄱阳湖,西至上杨家山,南北长7000米,东西宽300—3500米,总面积12平方公里。划分为型砂区和民建砂区。型砂区面积6.5平方公里,资源量2.84亿吨,民建砂区面积5.25平方公里,资源量1.53亿吨。沙湖山石英砂矿位于沙湖乡出露最高标高31.1米(沙湖山),最低标高15米,面积0.25平方公里,资源量935万吨(民建砂)。
由此可见,庐山符合尧光之山“其阳多玉”的特点
(2)庐山多金吗?
我们再来看庐山西北部的九江县,该县已探明的地下矿藏有金、铜、铁、煤、硫、银、磷、锌、钼、花岗岩、石英、石灰石等21种,其中铜储量183万吨、硫铁4153万吨、滑石2000万吨、锌151万吨、石灰石15亿吨。县境腹地城门矿山,属有色金属综合性矿床,不仅是江西省5大铜矿之一,也是全国18个大型铜矿山和9个特大富稀散矿床之一。
由此可见,庐山符合尧光之山“其阴多金”的特征。
2、猾褢是什么?庐山有这种动物吗?
〈南次二经〉描述猾褢特征有六:其一状如人,即外形象人;其二彘鬣,即毛发象猪;其三穴居,即居住在洞里;其四冬蛰,即有冬眠的习性;其五音如斫木,即叫的声音象砍木头;其六见则县有大繇,即它出现的地方有大草原(繇,是草茂盛的样子,大繇,就是大草原的意思)。
经本人研究,这里的猾褢,就是今天的旱獭!下面是二者特征一一对比:
(1)外形:旱獭喜欢站立观察四周动静,两只短粗的前爪经常合在一起,憨态可掬,很象人类,符合猾褢“其状如人”的特征;
(2)彘鬣:旱獭体毛短而粗,坚实耐磨,很象猪毛,符合猾褢“彘鬣”的特征;
(3)穴居:旱獭在洞穴中生活,洞穴有主洞(越冬)、副洞(夏用)、避敌洞,主洞构造复杂,深而多口,符合猾褢“穴居”的特点;
(4)冬蛰:旱獭在当气温长时间低于10℃以下时,就自然冬眠,时间可长达3~6个月,当气温转暖后自然苏醒,符合猾褢“冬蛰”的特点;
(5)声音:对于旱獭的声音,有的说是“笛笛”、“嘎嘎”,有的说是“叽叽”,目前没有权威的资料,待考;
(6)见则有大繇:旱獭栖息于平原、山地的各种草原和高山草甸,每日啃食大量优良牧草,它能生存的地方肯定有草原,符合猾褢“见则县有大繇”的特征。
综合以上,可以确定,《南次二经》中的猾褢,就是今天的旱獭。
下面是旱獭资料和图片:
旱獭又名土拨鼠,草地獭,属哺乳纲,啮齿目,松鼠科,旱獭属,又叫哈拉、雪猪、曲娃(藏语)。是松鼠科中体型最大的一种,是陆生和穴居的草食性、冬眠性野生动物。
旱獭体形肥大,体长50厘米,颈部粗短,耳壳短小。四肢短粗,尾短而扁平。体背棕黄色,广泛栖息于省内高原草甸草原,山麓平原和山地阳坡下缘为其高密度集聚区,过家族生活,个体接触密切。洞穴有主洞(越冬)、副洞(夏用)、避敌洞。主洞构造复杂,深而多口。有冬眠性,出蛰后昼间活动。
旱獭栖息于平原、山地的各种草原和高山草甸。集群穴居,挖掘能力甚强,洞道深而复杂,多挖在岩石坡和沟谷灌丛下。从洞中推出的大量沙石堆在洞口附近,形成旱獭丘。白天活动,食量大,每日啃食大量优良牧草,耐饥饿,不饮水,喜食含水量大的多汁饲料。爱吃雨后草及露水草。喜群居,易驯化,不伤人,不耐热,怕曝晒,抗病力强。当气温长时间低于10℃以下时,就自然冬眠,时间可长达3~6个月,当气温转暖后自然苏醒。旱獭的寿命可长达15~20年,繁殖年限为10~15年。
那么,庐山一带有旱獭存在吗?现在没有,但是历史上肯定有,过若干年,也许会有。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只要天气一干旱,庐山附近的鄱阳湖就会变成万亩大草原,非常适合旱獭的生存。
来看两则今年的新闻:
楚天金报讯受持续干旱影响,鄱阳湖水位持续历史同期最低,湖底现万亩大草原。图为鄱阳湖九江虞家河乡青山嘴湖区,湖底长满绿草,成为放牧牛群的好地方。
《中国青年报》(2011年05月29日01版)
5月28日,渔船搁浅在鄱阳湖江西九江市虞家河乡青山嘴湖区长满绿草的裸露湖床上。目前,在鄱阳湖九江庐山区和湖口县交界处,超过万亩的裸露湖床上长满绿草,宛如“草原”。张海岩摄(新华社发)
本章小结:
1、尧光之山:即今天的庐山
2、猾褢:即今天的旱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