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重访回水老场。
我并不是特意要去重访回水考场的,是参加小我两三届的老城同学朋友们的聚会去的。这些自称是老街坊的朋友,带大了孙子,有的甚至已经有了重孙,如今,很潇洒的生活着,不是说有外地的同学返苍接风,就是有走时有饯行,总是有理由聚会的。女同胞们喜欢在温地公园拍照,做短视频发抖音,男士们说拍照拍够了,便各自游玩。我便与张哥一起重游回水老场。
张哥是庙垭人,就在庙子垭场对县城一边的下边。张哥说,当年没有庙垭公社,他们那儿是属回水管的,张哥的上小学,是在回水老场上。对老场,张哥有很深的感情,他回忆当年的过河,上至大坝口,下到花家坝,都是他为了涨水天过河去的地方。那时家里穷,两分钱的过河钱拿不出来,推渡船的师傅便要他们拿片叶子烟叶即可,有时没有烟叶,就是烟骨棒也可。
有张哥同行,我的老场之行,方向感便好了许多。
最早一次访老场,是参加县作协的遇见回水湾采风活动,从嘉陵江文学院出门过关睢桥,乘游览车而行,让我有点分不清东南西北。去回水老场,则是步行,由阎宗晖老师导游,只记得是从那时光小院一头进去的。我便以为是从当年的磷肥厂往城里走,左手一边是会灵庙等。后来回忆,我进场的左手一边是会灵庙,是面对嘉陵江的。
遗憾的那天没有拍照片,而回来后正写日记,又犯迷糊了,于是昨天再去了一次。

下得一路公交终点站,我循着采风时路进考场,这样便于我回忆,加深印象。
对照地图可知,下车后往嘉陵江文学院走,是往西南,在三岔路口再往南拆往东,这是顺这一段从西向东流的嘉陵江而下的,由时光小院进老场,是逆江水而上,老场的街与江水平行。
给萧瑟冬日的嘉陵江文学院拍了几张照片。文学院建筑连接关睢廊桥,不错。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廊桥紧邻嘉陵江文学院,不由得想起这些当地文人为此命名的雅兴。《周南·关雎》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第一首诗,这首诗可以被当作表现夫妇之德的典范。
这时我的左手方,依次是老房子、时光小院等五、六间门脸,便到会灵庙。就是说,会灵庙是坐南朝北的。
这儿再介绍会灵庙:
“会灵庙”处于回水老场中心。 共和国成立后作乡政府曾设于会灵庙。
听老人说,“会灵庙”有三重大殿、三道趟梯,次第升高。
面临大街,庙门前阶下有广场穿过街心,两侧建有高耸入云的双斗桅杆,有槐树。步三级石阶而上正中庙门,高门阔扉,气势宏伟,门楼重阁,上下相连,翘角飞檐,左右对称,琉璃筒丽,建瓴走脊。飞檐上挂铜铃,风吹铃响,满场皆闻,夜深人静,可传十里之内。门前街沿近四米,左右有大小石狮二只。大石狮其形如象,面对古戏楼;小石狮背上坐有红木柱头,是为磉礅。大门有四,中间两扇高一丈二尺,左右两扇仅人高。非尊贵的客人或是重大节日,只开两边小门。大门有匾“会灵庙”。庙中间为三大殿,两边是偏殿。各殿有“中流砥柱”匾牌等,有相应的黑底金字楹联。
步入庙内,正中有药拍树一棵,左为文武财神,右为龙神。龙王殿内,青脸红发的龙王,手挽缠于腰间、口吐戏舌的奔蛇。文武财神殿内,头戴乌纱,容貌富态,身穿红袍,手持元宝的文财神;黑口黑面,是威风凛凛的武财神;送财童子站立两边。步四、五级台阶而上,有姊妹观音殿,殿前有生铁大钟;观音的泥塑神像上披挂满了求祈者奉献的红绸。观音像慈眉善目,栩栩如生,端庄大方,仪态万千,超凡脱俗,端坐莲台。两旁偏殿为山门土地和牛王菩萨。第二进内大殿又有几级趟梯,步九级上最后大殿,此殿最高最大,供“刘、关、张”,还有文昌、川主、老君、夫子、佛祖等。
诸神像中,文昌川主是木雕,其余为泥塑。木雕神像是用本地上好的椿芽木制作的,外用五色彩绘,内装五色丝线和五味香料。
会灵庙经过几次修缮,方成以上格局。“中流砥柱”匾额,许是抗战时所挂,如石门场就建有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会灵”,一说是诸神在此会聚,一说是它汇聚灵气。
81年特大洪水,全场唯“会灵庙”未被淹,无疑这是最高点。
苍溪各乡镇的庙宇差不多是三教合一,供奉释道儒诸神。会灵庙也是如此,想来三重大殿,除主殿供“刘、关、张”,文昌、川主、老君、夫子、佛祖、龙王、财神、送子观音外,一定还会有城隍、地藏、药王、弥勒……。
上一次我与老场上的老人一起回忆会灵庙每年的庙会的行乡、游行,从会灵庙出发,穿过全场,上至九湾沟、坟湾沟到文家山、袁家大坪,再到沙溪浩;下至韩家山、李家山、肖家坝养生塘止。鼓乐喧天,鞭炮震耳的盛况。
站在消失了的会灵庙前,看那株还在诉说着曾经的沧桑的巨大的药柏树,眼前仿佛又出现了双斗桅杆、三重大殿,耳边又响起满场皆闻的风吹铃响......。
笔直的街道尽头,有往右拐的一段,走往左拐的小巷,就是进牌坊院子的路。而右边的路,几与来时到时光小院的路平行,自然是逆江而上,又回到公交站。
据清《乾隆县志》卷之二“烈女”篇,有“文氏,阎啟麟妻,年二十三夫殁,孝事孀姑,虽蔬必诚敬,以进教育稚子,名列宫墙,守节四十载,邑令孙毓玜详请建坊。”
而牌坊院子,是回水的阎氏一族,在张献忠第一次入川时,为避战乱,逃入今回塘湾以南马鸣战、赵村垭、文家垭、和尚嘴、逼身坡一带崇山峻岭中,躲过了那场杀戮。后回平坝居住,才有牌坊、牌坊院子等阎家大院及后代。
老场的人是念旧的,那些保存完好的木结构老房,两家共排扇的临街面的柱头,还舍不拆,风化了的没的棱角的老石墙依然如故。
现在回忆起来,我的分辨不清时光小院进场是从下游逆水而上,还是从上游顺水而下,是因了印象最深的是牌坊朝着湿地公园那块刻有“梨仙湖”的大石头,旌表阎氏启麟妻文氏”,“大清雍正五年二月吉日”建的“贞节”牌坊,是坐北朝南(嘉陵江)的,“牌坊院子为三进,与街面垂直,也就说,院子的大门是朝北,有东西走向的通道进每一套院子,院子的榻屋则朝南。我以前的错误在于以为会灵庙也是坐北朝南的。
出牌坊院子,没有折回走时光小院,而是从街的右分岔口而出,就到了刚才进嘉陵江文学院的三岔路口,再向东北数武,公交站即到。
小小的老街,门牌上标示是回水社区一组,没有了昔日的政府大院,也没有社区的办公地,给人的印象是几乎与世隔绝,自然就有了世外桃园的意境。
会灵庙、贞节牌坊等能不能修复重建,我不知道。不过终于闹清回水老场的东南西北,也不虚此行了。
2022-12-3补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