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
通过诵读把握诗歌内容与情感。 2、 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3、 背诵默写。
【自主学习】
一、作者介绍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他------便是陶渊明。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自称“五柳先生”,
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东晋末年政治腐败,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乡村。
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五首,描绘出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1、适俗韵:本性、气质 2、羁鸟:笼中鸟
3、守拙: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
4、方宅:
住宅周围
5、荫后檐 :遮蔽
6、罗堂前:排列、罗列。
7、暧暧:昏暗、模糊
8、
墟里烟:村落
9、 樊笼
:比喻官场生活
三、朗读节拍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合作探究】
1、归园田居的题眼是哪个字?作者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往何处?归去如何?用原诗中的词或句子回答。
明确:
“归”字是文章的题眼
尘网---喻官场/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悠闲、安闲、清闲)。
2、诗人在描写田园生活情景时选用了那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诗人是如何描写田园美景的(从写景顺序和艺术手法上作答)(总述加举例分析)?
明确:第一问:作者选用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这些农村最常见的景物。
第二问:这些景物营造了一种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意境,使人深深的体味到作者那淡泊恬静的生活追求。(清新自然 祥和安谧 闲适恬淡
宁静幽美)
第三问:1先写近景,再写远景,远近结合。前四句是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房舍简陋,可树影婆娑,于自然平淡之中显出恬静幽美。五六句是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2动静结合。整体的画面是静的,“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等表现出了乡村宁静祥和之美。静景之中,作者又看到动的画面。“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炊烟飘动,狗儿吠叫,鸡在树颠鸣叫,在静止的画面中多了许多的动感,让这幅乡居图顿时生动活跃起来了。3白描手法,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无粉饰之词,平易如话,但恰到好处地与诗意合拍。(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手法,是指用最朴素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绘出鲜明生动的形象。陶渊明是“白描”的高手,其描写平淡质朴,不加任何修饰,却极为精练自然,如“出水芙蓉”,体现了白描手法的精髓。)刻画人物(白居易的《卖炭翁》)/描写景物(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3、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如何理解?用到了什么修辞?写出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羁鸟”是笼中的鸟;“池鱼”是池塘中的鱼。比喻和拟人,实际上诗人是以“羁鸟”和“池鱼”来自比,自己就像关在笼子中的鸟一样向往自由自在的田园,像养在池塘里的鱼一样渴望闲适恬淡的生活。特别是“恋和思,旧和故”都用得非常好,表现出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眷恋和向往。(补充: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鄙弃和厌恶 。)
4、整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我们常常说文如其人,那么你从诗中感受到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第一问:对误入官场的痛心悔恨,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厌恶,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第二问:清高孤傲、与世不合
洁身自好、甘于清贫
向往田园、淡泊名利
5、说说你是如何看待陶渊明的这种弃官归隐的人生选择的?你认为他的做法是否值得赞赏?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教师提供专家的看法:“在古今诗人之中,能够直接面对人生的苦难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的,只有陶渊明。当然,他也不得不为自己所选择的这条道路付出了劳苦饥寒的代价。”——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
陶渊明的一生表面上过得那么平淡,但却是一个深刻的、豪壮的悲剧。陶渊明的悲剧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是伟大的诗人和渺小的社会的矛盾,是美与丑的矛盾。——张铨锡《陶渊明的悲剧及其诗的思想和风格》
教师小结:这些专家的看法仅仅是提供大家参考,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看法。我的看法是:陶渊明的归田是对污浊的现实完全绝望后所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他选择归隐田园,远离污浊官场,独善其身,始终保持自身纯洁,是他人生中最勇敢最高尚最痛苦也是最无悔的选择。因为当时的陶渊明面对的是腐败透顶的官场,物欲横流的世俗,我相信如果在政治清明的时代,陶渊明一定会坚持他少年时“大济苍生”的理想,造福一方吧。
做人的启示
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区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所以同学们要学会取舍。
加载中,请稍候......